策行三国 第513节

  第二天一早,天气明朗,万里无云。
  吃完早饭,袁绍下令出战,诸将各统部属,进入预守的阵地。两侧山坡上各有三千强弩手张弓以待,刀盾手、长矛手严守防线。山坡下,两个担负主攻任务的五千人方阵已经就位。袁绍的中军在方阵后,张郃率领大戟士环立在将台四周,甲骑向两翼展开,杀气腾腾。
  袁绍登上将台,郭图在左,沮授在右。张郃持戟而立,站在袁绍身后。传令兵手持彩旗,站在四角,二十名鼓手站在牛皮大鼓后面,手持鼓桴,等待着命令。数面大旗插在旗杆上,迎风飘扬,最大的一面大纛高达三丈五尺,人力难以端持,只能将大腿粗的旗杆绑在将台上。微风一吹,就连坚固的将台都被带得吱吱作响。
  将台上设一青盖,是为袁绍遮阳用的。袁绍看了一眼,沉声说道:“数万将士曝于烈日之下,挥汗如雨,我虽不能提剑上阵,与将士们并肩作战,又岂能一人独享清凉?将青盖撤去。”
  郭图和沮授互相看了一眼。郭图上前一步,劝道:“主公与将士同甘共苦之心令人钦佩,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职责也有所不同。主公之责在于明察形势,决断如流,将士之责在于闻鼓而进,闻金而退,不可混而为一。故主公宜静,将士宜动,主公宜凉,将士宜热。”
  袁绍皱皱眉,看向沮授。沮授也躬身行礼,表示支持郭图的意见。今年的天气一看就知道很热,他担心现在袁绍慷慨,待会儿真的晒得受不了,反而影响。见两个谋士都建议他用青盖遮阳,袁绍也没有再坚持,慨然入座,命人击鼓,下令进攻。
  战鼓声响起,激昂雄浑,充满了力量。很快,前阵传来回应的鼓声,一千将士排着整齐的队伍,分作两阵,像两把出鞘的宝刀,一步步逼向鲁肃的阵地。
  两侧山坡上的强弩手开始集射,密集的箭雨射向鲁肃的阵地。
  ……
  鲁肃坐在山坡上,看着远处的袁绍中军,眯起了眼睛,嘴角微挑。
  一千将士在他面前列阵,正对着山坡下的袁军战阵。以百人为一阵,分作十阵,前后各五。二十个木楼相间排列,静静地伫在小阵之间,木楼分作两层,上层站着弓弩手,下层藏着弩车和操作弩车的士卒和黄牛。木楼四周有厚厚的木板掩护,木楼之间用绳索拉起,覆着沾满泥浆的杂草,既能遮阳,又能遮挡两侧山坡上射来的弓弩。
  这是工匠们劳作成果,仅仅用两天时间,他们生生在山坡上建起一座保垒,虽然没有两侧山坡上袁军的阵势有气势,却更加实用坚固。虽然袁军射出了密集的箭雨,甚至用上了火箭,将木楼射得咚咚作响,片刻间就像长了一层毛似的,木楼却毫发无损。
  袁军将士越来越近,前锋已经开始上坡,最前面两座木楼上的射手发出信号,敌军已经进入射程。鲁肃点点头,下令弩车开始射击。传令兵一声大喝,战鼓声响起,强弩校尉大声下令,前排的十架弩车开始齐射,十枝长矛般的巨箭呼啸而出。
  接紧着,又一是声大喝,剩余的十架弩车也开始射击,十捆集束箭跃出阵地,在空中散开,汇成一片飞蝗,扑向山坡下的袁军将士。
  听到山坡上的战鼓声,正在前进的袁军将士就举起了手中的盾牌。他们用的是厚实的大盾,可以抵挡六石弩,可是在弩车射出的巨箭面前,这些盾牌并没有什么作用,巨箭轻而易举的洞穿了大盾,又射杀了盾后的士卒,原本严密整齐的阵地出现出了几个空缺,一些袁军士卒暴露在箭雨面前。面对飞蝗般的箭雨,他们无处可逃,少则三五箭,多则十余箭,连惨叫都来不及出口,瞬间被射杀。
  袁绍早就从荀衍的战报中了解到了弩车的厉害,也做了相应的部署。临阵指挥的两个都尉一看见巨箭的影子就下令将士们将阵形向两翼展开,尽可能减少阵形厚度,同时加快速度,冲向沿山坡列阵的步卒,抵近厮杀,尽可能降低弩车造成的伤亡。
  眼看着双方越来越近,就要短兵相接,江东军突然齐声大喝,齐唰唰地向后退了三步。袁军将士以为他们不敌,兴奋不已,举着手中的武器猛追,突然轰隆一声,眼前尘土飞扬,原本看起来很正常的山坡出现了一道深沟,冲在最前面的袁军将士收步不及,纷纷落入沟中。
  第1431章 佳兵不祥
  沟里栽着削尖的木桩,跌入沟中的袁军士卒被洞穿身体,鲜血淋漓,偏偏又一时不能气绝,发出凄厉的惨叫,其他士卒却顾不及理会他们,被后面的同伴挤着向前,接二连三的掉进去。
  因为惧怕弩车的威力,袁军将士刻意向两翼展开,阵型宽而薄,前后少不过五六人,多不过八九人,山坡上坑坑凹凹,也无法保持严整的阵型,比较松散。前面两三排的士卒失足入沟,阵势就薄了一半。走在最前面的通常都是持盾掩护的刀盾手,没有了他们,后面的人就没了掩护,暴露在对手的弓箭面前。
  “当当”两声急响,江东军的弓箭手开始急射,不过数步的距离,即使是最普通的弓也能射穿甲胄。比起弩,弓的射速更快,熟练的弓箭手一口气能射四五箭,最快的甚至能射十几箭。
  在江东军弓箭手的打击下,袁军纷纷中箭倒地,哀嚎声此起彼伏。片刻之间倒下一大片,五百人的方阵剩下不到百余人,不敢再战,转身就逃。
  江东军也不追赶,刀盾手跳过深沟,将被射倒的袁军将士首级砍下,又将他们的武器收集起来备用。还有人取来铁钩,钩起沟里的尸体,也一并砍了首级,扔在沟北山坡上。有的扔得比较远,一直滚到坡下,甚至有几颗首级滚到了列阵准备出击的袁军将士面前。
  看着一路泼洒的鲜血,袁军高昂的士气遭到了迎头一击。他们知道会有重大伤亡,但谁也没想到胜负会这么悬殊,一千人上前,一顿饭还没吃完就被击退了,而且伤亡这么惨重,逃回来的人不到三成。看着山坡上到处都是的首级,每个人都感觉到了一丝凉意,脚下像生了根似的,迟迟不肯挪步。
  袁绍在中军看得真切,勃然大怒,大喝道:“击鼓传令,继续攻击,违令者斩。”
  正准备派人去勒令前军校尉出击,沮授咳嗽了一声,举步来到袁绍面前,躬身一拜。“主公,请将擅自撤回来的溃兵全部斩首。”
  袁绍眉头一紧,眼中露出几分凶狠,转身对张郃说道:“儁乂,你走一趟。”
  张郃领命,转身下了将台,有大戟士牵着战马,在台下等着。张郃翻身上马,带着数十大戟士和五百亲卫来到阵前。一声令下,亲卫们上前,将刚刚从阵上逃回来的溃兵抓了过来,勒令他们跪在阵前,排成一排,然后手起刀落,一一斩杀。
  一颗接一颗首级落地,鲜血从脖颈中喷出,流了一地,两百多具尸体横倒在面前,比几百人倒在战场上更让人心惊肉跳。相比之下,散落在山坡上的那些尸体、首级和鲜血也不那么可怕了。
  感受到袁绍的铁血意志,没有人敢再犹豫,在战鼓声的催迫下,又有一千士卒走上山坡。有了前面千人的惨痛教训,他们走得更加坚实,大盾准备得更多,跨过山坡上的尸体,踩过同伴的鲜血,一步步地逼到阵前。
  弩车开始发射巨箭和集束箭,袁军将士迅速散开,五人一组,两人持大盾在前面掩护,三人猫着腰跟在后面,闷着头向前跑。因为坡度的关系,弩车的覆盖范围比平地更窄,再加上担心误伤己方将士,弩车不能将射角设置得太低,等袁军将士冲到沟前,弩车的威力就无从发挥。
  弩车虽然犀利,毕竟射速慢,对移动目标的杀伤远不如对固定目标的杀伤,分散目标也远不如密集目标。袁军将士采用分散阵型,快速移动,成功的避开了弩车的打击,冲到了沟边。
  沟里的尸体大部分已经被清理掉,但木桩上的鲜血却还在,血淋淋的很吓人,鲜血积在坑里,吸引了不少苍蝇,腥味也比山坡上更浓烈,薰得人胸闷欲呕。但袁军将士却没时间考虑这些,如何跨过这些沟才是他们迫切要考虑的问题。
  沟并不宽,可以直接跳过去,但对面就是严阵以待的江东军士卒,直接跳过去必然会被他们冲撞,避免不了摔进沟里的厄运。如果换在平时,他们肯定不敢跳,但躺在山坡下的两百多具尸体告诉他们,退回去必死无疑,向前冲说不定还有一条活路,至少家人有可能得到抚恤。
  袁军士卒大声呼喝道,互相打气,加速冲锋,纵身跳过深沟。
  江东军士卒迎了上来,用长矛刺,用盾牌挤。不断有袁军将士被推入沟中,被木桩刺死,但无路可退的袁军将士还是奋不顾身地向前冲,与江东军士卒缠斗在一起。发了疯的人非常可怕,虽然鲁肃所领的都是训练有素的江东子弟兵,面对这些疯狂的袁军将士还是有些吃力,再也无法像刚才一样轻易得手。双方搅杀在一起,不断有人倒下,不同口音的喊杀声混在一起。
  袁绍远远地看着,见这一次攻击进展顺利,虽然还没有击破鲁肃的阵地,却打得有声有色,非常满意。他转身对沮授说道:“公与,你说得对,燕赵多壮士,冀州兵真要发了狠,未必不如江东兵。”
  沮授寒着脸,尽量不让自己露出动摇的神情。现在上阵的都是冀州人,他献计斩杀溃兵以激励士气,也许能帮袁绍夺取最后的胜利,但有损阴德。不过佳兵不祥,这时候也顾不上了。
  “主公,赏罚乃君之权柄,有罚无赏,难免生怨,请主公下令,对奋勇作战的将士予以嘉奖。”
  袁绍连连点头。“没错,没错。公与,你说得太对了。我听说孙策的部下之所以敢战,就是因为赏罚分明。他能做的,我难道就不能做吗?传令各营,但凡力战的将士,不论生死,皆有重赏。”
  沮授将袁绍的命令传达下去,等候在台上的传令兵飞奔而去,将袁绍的命令传到各营。一时间,袁军将士欢声雷动,山呼万岁。袁绍很高兴,起身向将士们致意。
  这时,张郃赶了回来,向袁绍汇报了前面交战的情况。执行完督战任务后,张郃并没有立刻回来,他在阵前近距离观察了鲁肃的阵地,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袁军花费两天时间建立的强弩阵地完全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箭阵看起来很密集,却不能造成有效的杀伤。鲁肃建起的木楼挡住了绝大部分的箭矢,他的部下可以无惧箭阵的威胁,一心一意的对付正面攻击。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攻击越猛,伤亡越大,就算最后能夺取鲁肃的阵地,也会因为损失太大而难以为继,无力攻击新郑。
  除此之外,鲁肃在阵前挖的深沟也是大问题,必须想办法填平这些深沟,否则兵力很难及时投送,无法发挥己方的兵力优势。
  第1432章 脱颖而出
  袁绍看看张郃,又看看远处的战场,战斗虽然还在继续,但前进的势头已经被遏制,不出意外的话,第二次进攻也会以失败告终。一次进攻就是一千人,即使他有兵力优势也不能这么往鲁肃的坑里填,他的对手可不仅仅是鲁肃,还有孙策。
  “儁乂,你把你看到的情况详细说说。”
  袁绍命人取来一张席,又取来纸笔,让张郃坐下细说。张郃谢过,在一旁跪坐,先画了一个草图,又详细解说鲁肃的部署在交战时会有什么利弊。他在阵前的时间虽然不长,却看得很细致,此刻一一道来,条理清晰,如在指掌之中。
  袁绍越听越惊奇,心中不免懊悔。他知道张郃武艺好,所以才让他做自己的亲卫将,率领大戟士随侍左右,但他却和张郃交流不多,不知道张郃对排兵布阵有如此心得。这样的将才做亲卫将太可惜了,应该让他独领一部啊。以他的能力,领三五千人绰绰有余,甚至可以领万人。
  由眼前的张郃想到高览,袁绍一时有些糊涂,不明白自己以前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身边有这么多人才却没用上,反倒让审荣那样的废物成了领兵大将?
  这时,第二次进攻也结束了,虽然一千将士浴血奋战,可是面对鲁肃的阻击,他们伤亡惨重,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前军指挥的将领正准备发起第三次进攻,袁绍下令暂停。他让人把奉命撤回来的残兵带到中军,亲自询问,寻找破敌之道。
  见袁绍如此看重他们,这些幸存的士卒感激涕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说给袁绍,验证了张郃的分析判断。袁绍既庆幸又恼怒,恨不得现在就将前军将领换掉,由张郃接替。沮授坚持反对,张郃负有保护袁绍的重任,不能轻易调离。且前军将领没有犯错,临阵换将,人心不服。袁绍觉得有理,传令指挥进攻的几个将军、校尉,让他们赶到中军,一起听张郃分析战情,商议对策。
  ……
  见袁军暂时停止攻击,不少人赶向中军,鲁肃站了起来,来回踱步,不时看一眼山坡下的袁绍中军。
  他清楚,他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这些战果还不足以填平他和袁绍之间的实力差距。张郃站在坡下观察阵地的时候,他注意到了张郃,虽然相距两百余步,他看不清张郃的脸,只能看到张郃的身形,却能感觉到此人与普通将领的不同。
  此人从中军而来,应该是袁绍中军的某个将领。鲁肃略一思索,就想到了可能是谁。他听孙策说过,张郃是将才,只是眼下还没有等到属于他的机会。战场是将领脱颖而出的最好机会,张郃既然有才,出现在这里,观察他的阵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一个能让孙策记在心上的将才,会做出怎样的部署呢?鲁肃有些好奇,还有些兴奋。
  利用袁军调整战术的空隙,鲁肃也抓紧时间做准备。阵前的尸体要清理,箭矢要补充,受伤的将士要转移到后面处理伤口,虽然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具体的事务,他这个主将也不能不管不问。人都有惰性,也会有疏忽,如果他不去督促、检查,肯定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说不定哪一个问题就会造成致命的隐患。
  兵者,死生之地,容不得一点疏忽。
  鲁肃走了一圈,军谋石韪刚刚统计完伤亡数据,心情看起来很不错。“将军,伤亡比例近十比一,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
  鲁肃从石韪手中接过统计数据,看了一眼,却没石韪这么高兴。仅从数字上看,的确很不错,可是两次战斗的数据相差比较大,击退袁军第一次进攻只损失了十几个,剩下的损失几乎都是第二次战斗造成的,如果仅论这一次,数据就没这么好看了,比例接近四比一。
  仅数据而言,四比一也是很不错的战绩,几乎可以和守城相比。但鲁肃不满意。他所领的这些将士都是精心训练出来的,战斗力绝非普通战士可比,军械的优势更明显。如此高的比例说明他们至少在某些方面被袁军将士压制住了,最直观的可能就是士气。
  “季善,情况不乐观啊。”鲁肃曲指轻弹。“成军以来,我军还没遇到过真正的对手,看起来士气很高,却还欠些火候,尤其是面对强敌的时候不够镇定。袁绍就是我们的砺石,击败他,我们就是真正的精锐,但凡意志有些许松懈,我们就会遭受重大挫折,伤亡大一些还在其次,意志崩溃了,以后就没法补救了。”
  石韪听出了鲁肃的不满,有些窘迫。军谋除了为主将出谋划策,提醒建议之外,还有协助主将调节将士情绪的作用。军中将士读过书的不多,有不少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对读书人有一种天然的尊敬,军谋和他们没有直接利益冲突,有时候还会为了他们向主将提建议,在军中颇有威望,做起思想工作来也更方便。每一个军谋离开军谋处的时候,郭嘉都会强调这一点,但他显然做得不够。
  军谋是轮岗,他不会一直在鲁肃军中,轮岗结束,鲁肃会给他一个评语,以供军谋处参考。如果鲁肃把这件事写在评价里,他的仕途会大受影响。
  “将军,我会和各曲军侯说的。”
  “不光是各曲军侯,受伤的将士心情不好,这时候也要注意安抚。”鲁肃放缓了口气。“抓紧时间登记功劳,然后发一点奖赏,激励一下士气。”
  “喏。”石韪躬身答应,转身去了。
  正午的烈日渐渐偏西,气温越来越高,东南风停了,阵前的血腥味积聚不散,蚊蝇乱飞。鲁肃想了想,轻笑一声,叫来一个亲卫,让他带几十个人,拖着大车越过深沟,将阵前的尸体扔到大车上,送到袁军阵前。袁军将士见他们没有带武器,又送来了同伴的尸体,倒也不好拒绝,只好收下,免不了还要说几句客气话。随着一车车的尸体拉下去,袁军阵前渐渐被尸体摆满,这气氛就有些诡异了。
  知道会有伤亡是一回事,成百上千的尸体摆在眼前又是一回事。闻着腥臭味,听着苍蝇乱飞的嗡嗡声,看着一张张或熟悉或不熟悉的脸,想到下一次战死的可能就是自己,每一个袁军将士的心里都沉甸甸的。
  第1433章 无孔不入
  袁绍正在中军将台下与诸将商议如何破阵,忽然听到鲁肃将阵亡将士尸体送回的消息,一时竟没反应过来,等他明白这是鲁肃的攻心之计时,后悔莫及,却无可奈何,只得命人将尸体转移到后阵,准备小棺安置收敛。战斗还没结束,尸体留在阵前不仅阻碍将士进攻,还会影响情绪。尸体搬走了,心理阴影却无法立刻清除,他刚刚用奖赏激励起来的士气转眼间又被鲁肃这一手打散。
  “这鲁肃还真是无孔不入啊。”袁绍气得咬牙切齿。他这些年也算是久经战场,对手有公孙瓒那样的成名猛将,也有张燕那样的流寇山贼,还有董越那样的西凉精锐,没有哪一个像鲁肃这么无赖的,不放过任何一个打击对手的机会,小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这一点像极了孙策本人。果然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将带什么兵,什么君用什么臣。
  袁绍郁闷,沮授也有些说不出的别扭。虽说不是什么大事,尸体迟早要处理的,大热天的不处理容易生疫,却让他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他能想到的,别人也想到了,而且抢先一步实施了,他就算想逆其道而行也办不到。鲁肃可以把尸体从山坡上扔下来,他却不能扔下去。就算扔上去也没用,夏天东南风多,尸臭顺风而飘,倒霉的还是他们,不是鲁肃。
  鲁肃只是孙策麾下一个将领而已,地位甚至不如周瑜、太史慈、沈友这样独当一面的大将,就如此狡诈,那孙策本人又如何难缠?怪不得麹义一战而败,荀衍干脆不战而走,退守襄城。
  沮鹄留在襄城,他还好吗?
  沮授忽然打了个激零,随即又自觉惭愧。袁绍正在军议,他却只想到儿子,因私而害公,有悖君臣之义。郭图感觉到了沮授的不自在,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他不动声色的扫视四周,见袁绍正听张郃等人讨论如何对付鲁肃,说得不亦乐乎,他不擅长这种短兵相接的具体战术,插不上嘴,便悄悄地扯了扯沮授的袖子,起身走到将台另一边。大纛就在头顶,正好落下一片阴凉。
  过了一会儿,沮授跟了出来,两人并肩而立。“公与,大战半日,有何感触?”
  沮授略作思索,盯着远处鲁肃的阵地。与袁绍的阵地正对着阳光不同,鲁肃的阵地在山坡北侧,大帐的影子沿着山坡拖出很长,再加木楼,几乎所有的将士都在阴影之中,无烈日暴晒之苦。
  “精打细算,无所不用其极。”
  郭图眼神微闪,随即点头。“是啊,孙策用兵,不失商人本色,锱铢必较。”
  “公则兄,我想来想去,总觉得有些不安。”
  “公与在担心什么?”
  “鲁肃在此,董袭在七虎涧,两部不足万人,拖住我军两万余。孙坚在浚仪,又牵制我军两万余。孙策本人在新郑,据洧水、黄水而守,拒审正南、荀休若五万余人。阎行领亲卫骑游弋不定。孙策步步为营,利用地势,以少拒多,拖延时日,看起来无奈,实则游刃有余,未尽全力。”
  “他还未尽全力?”郭图笑了一声,露着些许调侃。沮授却一点笑容也没有,他转头看着郭图。“黄忠在哪里?”
  郭图一愣,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半晌才道:“黄忠……不是去梁县吗?”
  沮授没说话,郭图张了张嘴,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后背却一阵阵的凉意。他也清楚,黄忠去梁县的目的是堵麹义、荀衍后撤之路,如今麹义败亡,荀衍追击孙策至此,黄忠拒守梁县的意义已经不存在了,他不可能在梁县傻等,肯定在某个地方。但他在战场之外,若非沮授警觉,他们都有意无意的把黄忠忽略掉了。
  论实力,黄忠才是眼前战场上仅次于孙策父子的大将,鲁肃都无法和他相提并论。他的行动只受孙策节制,甚至连孙策都不怎么管他,完全由他自己决定。鱼齿山一战而逼降黄琬,完全由黄忠独立完成,没有需要任何人协助。
  这样一个人如果突然出现在战场上,会是什么后果?
  “公则兄,你还能和许子远联系上吗?”
  郭图突然惊醒,狐疑地看着沮授,不明白沮授为什么突然提及许攸。
  沮授苦笑道:“主公麾下,论短兵相接,无人能出麹云天之右。论临机应变,无人能过许子远。可惜麹云天被孙策击杀,许子远又负气而走,实在可惜。”沮授停顿了片刻,忽然又道:“我明白了,为什么孙策会在龙渊主动迎战麹义。他知道麹云天善战,可能是他的大敌,所以精锐尽出,直取要害,一战先杀麹云天,断主公一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