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战列

  凌晨两点半,双方侦察舰之间的战斗结束。
  此时,双方的侦察舰都用雷达探测到了对方的主力编队,而且都及时发出了报告,双方主力编队的距离还不到六十公里。
  因为罗成刚在半个小时前就下达了战斗命令,所以第33舰队已经排好了战列。
  最前面的,依然是旗舰“河北”号,然后依次是“河南”号、“山东”号、“山西”号与“直隶”号。罗成刚没有把三艘大型巡洋舰编入主力战列,而是与四艘防空巡洋舰组成了第二战列,位于主力战列的侧后方,顺序依次是“北京”号、“天津”号、“柏林”号、“长沙”号、“南昌”号、“广州”号与“台北”号。按照罗成刚的用意,第二战列的任务是对付美军的大型巡洋舰与重巡洋舰,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让三艘大型巡洋舰参与主力决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当然,罗成刚认为,美军指挥官也会做类似的编排。
  事实上,莱特编排的战列与罗成刚的猜测有很大的区别。
  在第72舰队里,莱特把八艘大型战舰全都编在了主力战列里面,顺序依次是旗舰“依阿华”号、“新泽西”号、“马萨诸塞”号、“亚拉巴马”号、“北卡罗来纳”号、“印第安纳”号、“阿拉斯加”号与“关岛”号。因为早就把四艘重巡洋舰派出去执行侦察任务,所以莱特没有组建第二战列,只是让四艘重巡洋舰返回之后,与四艘轻巡洋舰组成了单独的巡洋舰编队。
  显然,莱特的战术意图也很明确,那就是在战列决战中取胜。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莱特编排的战列更有优势,如果美军能把握住这个机会,肯定能够重创第33舰队。甚至能够击沉几艘中国海军的主力舰。只是,莱特严重低估了中国海军大型巡洋舰的战斗力。
  接近到三十公里左右的时候,罗成刚发现,美军战列里有八艘主力舰。
  这个时候,罗成刚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没有把第二战列里的大型巡洋舰抽调出来加强主力战列,而是继续让第二战列单独行动。
  后来,有人认为。罗成刚此举是造成第33舰队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
  只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罗成刚的决定没有错。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罗成刚已经根据雷达探测到的情况,初步判断出,美军中的两艘大型巡洋舰在战列的最后面。也就是说,莱特也是把最强的战舰放在了前面,与第33舰队的情况一样。
  这样一来,即便罗成刚让三艘大型巡洋舰加入主力战列,局面也不会有太大改观。
  要知道。在八对八的情况下,肯定会有一艘大型巡洋舰直接面对美军的快速战列舰。而这将是整条战列中最薄弱的环节。换句话说,如果这艘大型巡洋舰迅速败下阵来,那么战列的整体性就会遭到破坏。
  相反,如果让大型巡洋舰单独作战,也许能够收到预料之外的效果。
  这就是,让第二战列集中炮火对付美军战列中最后面的两艘大型巡洋舰,争取以火力优势迅速解决掉这两艘战舰。显然。美军不会指望用大型巡洋舰上的十二英寸舰炮来对付中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所以美军肯定会让这两艘大型巡洋舰去对付第二战列,能够用来对付主力战列的就只有六艘战列舰了。
  这样一来。双方主力战列的对比成了五比六。
  虽然有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并不明显。按照依次交战的原则,将由两艘实力偏弱的美军战列舰对付位于主力战列最后面的“直隶”号。虽然“直隶”号是中国海军五艘快速战列舰中舰龄最长的一艘,而且在之前参与的海战中表现不算最好,但是在一九四三年初的大规模改进之后,“直隶”号的战斗力已经有了大幅度增强。论作战能力,“直隶”号并不比其他四艘快速战列舰差。
  按照罗成刚的判断,美军六艘战列舰最后面的,肯定是两艘“北卡罗来纳”级。
  显然,这两艘美军战列舰就算集中炮火对付“直隶”号,也未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干掉“直隶”号。
  相反,“直隶”号对“北卡罗来纳”级的威胁非常大。
  要知道,“直隶”号的主炮与其他四艘快速战列舰一样,也配备了钨合金穿甲弹,火力非常凶猛。在美军的六艘快速战列舰中,防护最为薄弱的就是“北卡罗来纳”级,在第二次新乔治亚海峡海战中,甚至没有能够挡住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就更别说应付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攻击了。
  当然,优势依然在美军手中。
  美军六艘快速战列舰,总共有五十四门十六英寸舰炮,如果使用重弹,一次齐射的弹药投掷两超过了六十吨,而中国海军的五艘快速战列舰只有四十门三百八十毫米主炮,即便使用钨合金穿甲弹,一次齐射的弹药投掷量也不到四十吨。在火力密度上,美军更是中国舰队的一点三五倍。
  只是,决定炮战胜负的,不仅仅是主炮数量与弹药投掷能力。
  在夜间的远距离炮战中,炮击的准确率,也就是火控系统的性能要比主炮数量、以及炮弹重量重要得多。
  当然,炮弹的威力也很重要。
  虽然六艘美军快速战列舰配备的是清一色的十六英寸舰炮,而且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的质量超过了一点一吨,但是根据中国海军在战后做的测试,即便用mk7型舰炮发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其威力也比不上中国海军的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特别是在射程超过二十公里的时候,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有很明显的优势,且造成的损伤要比十六英寸重弹严重得多。主要就是,在采用钨合金提高炮弹的密度之后,可以相应的增加装药量。中国海军在大战期间获得的第一种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装药量高达七十七公斤,而美军的十六英寸重弹的装药量只有三十四公斤。此外,钨合金属于硬质合金,在高速撞击后很容易破碎,因此钨合金穿甲弹在爆炸之后,能够产生更多的破片,对舰体内目标的杀伤力比普通穿甲弹高得多。
  当然,关键还是在火控系统上。
  虽然美军的六艘主力舰都配备了雷达火控系统,但是在此之前,美军从来没有在战斗中使用过雷达火控系统。也就是说,美军还没有掌握这种火控系统,更不清楚雷达火控系统存在的弊端。
  显然,对中国海军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
  要知道,中国海军使用雷达火控系统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年,而且参加了多场海战,早就掌握了使用雷达火控系统的技巧。此外,当时配备给大型战舰的,已经是第二代雷达火控系统,重点解决了海面杂波干扰,并且具备了直接测量弹道的能力,因此能够精确修正弹道偏差。
  与第一代雷达火控系统相比,第二代雷达火控系统的性能先进了许多。
  比如,第一代雷达火控系统只能够通过测量炮弹炸起的水柱,来大致确定弹着点的与目标的距离,从而修正弹道。显然,这是很低下的测量方式,而且误差很大,精度根本无法满足炮战需求。
  直接测量炮弹的弹道,对提高炮击精度、甚至是提高开火速度有很大的帮助。
  原因很简单,在测出了炮弹的弹道之后,就能大致计算出弹着点,也就能够大致判断出偏差有多大,从而可以直接修正炮击参数,然后重新开火,而不是等到炮弹落到目标附近之后才能再次开火。
  要知道,在远程炮战中,炮弹的飞行时间并不短。
  如果交战距离为二十公里,那么炮口初速在每秒九百米左右的炮弹需要一分钟左右才能飞完全程,而战列舰主炮的射速基本上都在每分钟两枚以上。显然,在以往的炮战中,战列舰不可能以最快速度开火。通过雷达火控系统解决了弹道修正问题之后,就能让战列舰以最快速度开火。
  显然,这是美军战列舰不具备的能力。
  如果把开火速度算上,那么美军六艘战列舰的火力反而不如中国海军的五艘战列舰。
  也正是如此,罗成刚才对这场战斗很有信心。
  同样的道理,在用五艘快速战列舰咬住美军的六艘快速战列舰之后,罗成刚自然有理由让第二战列去对付美军的两艘大型巡洋舰。
  事实上,罗成刚把希望就寄托在了第二战列身上。
  如果第二战列能够迅速取得胜利,那么至少三艘大型巡洋舰能够参加主力决战,用来对付美军最弱的两艘快速战列舰,而主力战列里的五艘快速战列舰则能够集中力量对付另外四艘美军战列舰。
  到这个时候,双方的兵力对比将发生反转。
  当然,前提条件是,在第二战列取得胜利之前,罗成刚直接指挥的主力战列至少得保持足够的战斗力,绝对不能败下阵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