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258节
朱翊钧看了一眼金学曾,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张居正。
在朱翊钧看来,这件事搞不好背后有张居正的影子。倒不是觉得金学曾听了张居正的话,而是张居正想让金学曾干这个事。
金学曾本身就是户部侍郎,为人又正直,肯干实事。稍稍引导一下金学曾,他就能和潘季驯这样的人相谈甚欢,甚至是结为知己。听到潘季驯的那些政策和建议,金学曾肯定会激动。他只要一激动,就会想要帮忙。
可是所有人都知道,潘季驯的计划就是一个大坑。这个坑需要不断地往里面砸钱。
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学曾只能去找皇帝。
这天下人都没有这么多钱,你靠朝廷都不可能。如果这后面没有人推动,朱翊钧是无论如何都不相信的。是谁推动了这件事?
满朝上下只有一个人张居正。
无奈的摇了摇头,朱翊钧开始仔细的看奏疏。
这份奏疏虽然很精简,但也有三万多字。潘季驯在这里面详细地写了黄河治理的一些事。
潘季驯从万历六年开始做漕运总督,目光却盯在黄河上。到现在为止,他已经搞了四年了。他对黄河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排查和摸底,对一些非常紧迫的地方进行了治理。但是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件事:
这样不行,黄河需要来一次彻彻底底的从上游到下游的大治理。
修河堤、修坝,同时搞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从干流分流到支流、挖人工湖泊蓄水、兴建灌溉系统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等。反正大意就是系统性的重来一次,将黄河彻彻底底的治愈;不但治愈,还要让它灌溉周边的土地。
潘季驯用了很大篇幅,详细地阐述了治理之后百姓依靠黄河欣欣向荣的情景。
后世的黄河治好了吗?
自己国家实力这么强盛,黄河的问题还没解决。
潘季驯这就是在画大饼,想从自己这里骗钱、骗投资!
朱翊钧轻轻地合上了奏疏,长长地呼了一口气,脸色很是难看。
第三九五章 黄河百害
看了这份奏疏以后,朱翊钧动心吗?
肯定动心啊!
自己是一个从后世来的人,有些东西就是刻在骨子里的,比如基础建设。到了一个新地方,作为一个基建狂国子民的你不基础建设可还行?
黄河百害,唯利一套,这话绝对不是假的。
一套现在也已经没有了,整个西北沙漠化非常严重,很多地方都已经遭到了沙土的侵蚀,很多地方的土城甚至都已经被埋了。
草原之上,能生存的地方也不多了。环境的恶化使得蒙古人不断向东迁徙,这也是为什么越到明朝末年,西北边越安定的原因。甚至李自成他们闹起义的时候,蒙古人也没有趁机进攻?
因为蒙古人早都跑了,那个地方都快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大明朝的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蒙古人怎么可能会在那里受死?
要么向东,要么向西。有的蒙古人去了青海,有的干脆就跑到了张家口以北,甚至是辽中。
但是黄河的百害还在,潘季驯提出来的建议确实可行。关键是这个人是个有才能的人,把这件事交给他来办,自己也放心。只要自己给他出了钱,他就能把事办好。
潘季驯是漕运总督,算是中央直辖,也不会怕地方官员贪污,自己可以把这笔钱用在切实的地方。可是里面有一个问题,这个项目太费钱了。
想到自己要往里填的钱,朱翊钧整个人都觉得不好了,总算是明白这家伙为什么说要为老百姓花钱了。
这的确是为老百姓花钱,因为在那干好了的话的确很好,受益的也的确是黄河两岸的老百姓,这是一个惠及天下的工程。
可是这么一个工程,所需要的钱实在是太多了,甚至根本就没有办法收回成本,也没有办法收回成本。这也不像后世的水利工程能修水电站还有产出。现在这个时期,修黄河根本就没有产出,应该算是民生工程。
良久之后,朱翊钧叹了一口气说道:“潘季驯就送来这么一份奏疏吗?”
“回陛下,不是。”金学曾连忙说道:“他还送来了两大箱的笔记,是他这两年走遍了黄河上下游所记录的东西。除此之外,他还去了淮河流域,甚至走访了运河上下游。潘季驯觉得,如果能把黄河、淮河、运河统一的妥善治理,大明的水患就能减少一大半,受益的百姓何止亿万?这是大功德!”
金学曾说到这里,眼神都有一些亢奋了。
只要潘季驯能把他说的事做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受益,大明的国力也会强盛。到了那个时候,陛下无论是练兵还是作战,也都有了底气。
想到这里,金学曾又跪在了地上磕头道:“臣叩请陛下!”
朱翊钧静静地看着他,良久之后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传旨给潘季驯,让他进京入职吧。”
说完,朱翊钧就把潘季驯的奏疏扔给了金学曾,根本就没有再搭理他,背着手就走了。
朱翊钧现在的心情非常不好。
金学曾后面说的话,朱翊钧根本就假装没听见。
你搞一个黄河,我就已经心力交瘁了。你居然还要搞淮河和运河?
你疯了还是我疯了?
如果你真的这么搞的话,那我得多少钱往里扔?
我能答应你一个黄河,我已经是咬了牙,牙龈都要出血了。你居然还想让我答应淮河?
那根本不可能!
还要重新疏通运河?
你快拉倒吧,真没钱!
你们说的大明朝的水患能减少一大半,我也相信。可问题是它是用钱砸出来的,如果有钱的话还可以,没钱搞什么啊?
金学曾等到皇帝走了,才从地上爬了起来。
他知道皇帝现在不想看见自己,但也不以为意。当今皇帝胸心宽广,绝对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就收拾自己。
站在一边的张诚笑眯眯地走了过来,直接说道:“金大人,请吧。”
说着,就做了一副请的手势。
你该走了。
张诚脸上的笑容十分敷衍,知道这家伙要倒霉了。
虽然皇帝看重他,可是有的时候被看重未必是一件好事。而且你还搞出了这样的事,皇帝肯定会恶心你一下。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如此,当今陛下也不例外。
朱翊钧此时已经来到了王皇后的身边,他现在需要王皇后的安慰。
他整个人瘫在椅子上,表情非常难看。
王皇后看到这一幕,就凑了过来,笑着问道:“钧郎这是怎么了?”
这种场景她也不是第一次见了,知道皇帝是故意的。这也算是夫妻间的小情趣。
朱翊钧冷哼了一声说道:“今天,为夫被人算计了!”
“钧郎这话是从何说起?”王皇后有些不解的问道:“这天下还有人敢算计皇帝吗?”
“怎么没有?”朱翊钧冷哼了一声,把事情的经过向王皇后讲了一遍,最后说道:“看到没?看到没?动心思都动到我的头上来了!”
闻言,王皇后噗嗤一声就笑了。
朱翊钧瞪着她道:“你还笑!”
“钧郎,这位金大人可谓忠心耿耿。”王皇后想了想说道:“如果陛下钱不够,那就削减一下宫里的用度吧。”
朱翊钧白了她一眼。
懒得搭理她,宫里的用度还能再削减吗?
再削减就没了!
钱其实并不是很缺,这些年自己也赚了很多,但那些都是有用的,大部分都已经计划好了。如果拿出去给潘季驯,肯定要出去一大半。
就潘季驯那个计划,你让他做个计划书拿个预算出来,朱翊钧都觉得能让自己吓一跳,心脏不好都直接能让自己抽过去。
对此,朱翊钧也很无奈,可是又没办法。这个计划太让自己动心了,趁着潘季驯年轻,赶紧把这个事办了。等他老了,这个事还真就不太好办了。
看到朱翊钧的样子,王皇后也知道皇帝是心疼钱了。
轻轻地揽住朱翊钧,伸手抚摸着他的胸口,王皇后说道:“钧郎,钱没了可以再赚。天下安稳、百姓幸福,更重要些。”
朱翊钧瞪了她一眼说道:“我当然知道,可还是心疼!”
第三九六章 曹一夔回京了
被王皇后安慰了一晚上之后,朱翊钧的心情终于好了不少,第二天起了一个大早,在院子里面练了一趟拳。
从张诚的手里接过温热的茶水喝了一口,拿着手巾擦了擦手,朱翊钧笑着问道:“今天有什么大事吗?”
昨天潘季驯的事让朱翊钧的心情不大好,最主要原因就是要花钱。
朱翊钧也知道,有些钱要花,像潘季驯这里就应该花一点。不过肯定不可能像潘季驯想的那样金山银山的砸进去。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国家财政都得被潘季驯拖垮了。
不过黄河也的确是该收拾收拾了。
“回陛下,今天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事。”张诚在一边想了想之后说道:“不过陛下前些天曾吩咐过曹一夔回来之后就让他进宫。昨天曹一夔进京了,拜见的奏疏也已经递进来了。”
闻言,朱翊钧的脸色瞬间就严肃了起来。
曹一夔,朱翊钧的另一个心腹之臣。而且他牵扯的事比金学曾要大得多。
想了想之后,朱翊钧说道:“朕先吃饭。”
“是,陛下。”张诚在一边答应道。
曹一夔带回来的肯定不是什么太好的消息,如果自己不先吃饭的话,等一会恐怕就吃不下去了。
曹一夔本身就不是什么安分的主,这人是万历二年的时候万历皇帝钦点的进士,是万历皇帝的心腹,任监察御史、浙江嘉湖兵备佥事、都察院副御史,主要干的就是监察的活。
他为人清正刚烈,是个很难得的人物,引起朱翊钧的注意还是在两年以前。
曹一夔在巡视河北沧县时,看到一些地方官吏利用管理盐务税收的职权倒买倒卖食盐渔利。当时他要对这些官吏予以痛击,但这些官吏不信曹一夔见到银子不眼红,就“好言”劝他捞一把银子再走。结果曹一夔绕开当地官吏,轻车简从地深入民间调查,掌握大量的证据后,向朝廷一一做了陈述揭发,
当然了,朱翊钧看重的不是这个。如果曹一夔的本事仅仅是如此的话,他也仅仅是一个合格的御史。但是他的本事不止如此,他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或者说是别人看到了但是不敢说的东西。
曹一夔着重提了盐。
盐,这个字在大明朝意味着什么?
这是没有一个人敢提,也没有一个人敢碰的字,背后所代表的利益实在是太大。
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家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
大明朝盐的利润又何止这么多?他们有什么不敢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