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节

  自从得知彗星的事,李二陛下心情就不太好,谁提起他脸色都不太好。不过兕子不一样,兕子是他最偏爱的女儿,他听着不觉生气,只看向在一旁大快朵颐的李元婴,挑眉说道:“说了要借又出尔反尔,不是男子汉该做的事。”
  李元婴搁下筷子,有理有据地反驳:“现在我手上才这点钱,对皇兄您来说完全是杯水车薪,还是先不借了!”他很有担当地给李二陛下打包票,“皇兄您放心,等我去了封地,我一准给你修条从长安直通泰山的大路,沿途给你造好舒服的住处,到时候不花国库一分钱就让您到泰山玩儿。别说去一趟了,您想年年去都行!”
  李二陛下道:“好,你这话我可记下了。要是到时你做不到,我就治你个欺君之罪,把你扔到崖州去。”
  李元婴转头问李治:“崖州在哪里?”
  李治想了想,回道:“在最南边的海岛上,往北和岭南道隔海相望,往西和交州隔海相望,到处都是海,离长安老远老远的。”
  李元婴听得直点头,兴致勃勃地对李二陛下说:“听起来很好玩,您只管把我扔去!您放心,等我在那边住下了,会造些大船绕着海岸回北边,隔个十年八年就回来看看您。”
  李二陛下骂道:“不是要陪人考国子监吗?吃饱了就滚去看书。”
  李元婴带着李治他们滚了,出了门口还要和李治嘀咕:“又不是我说要去的,是他自己说要让我过去,还生起气来了,真是喜怒无常,难怪人家会说‘伴君如伴虎’!”
  李治:“………………”
  作者有话要说:
  李治:你心里就没点数吗?
  小王爷:没有!
  更新辣!
  足足三千八!!!
  今天有人在评论里说起!才发现!隔壁王小雱居然苟到了年度最受欢迎作品,可以和其他作品轮流在app开屏展示一天!原本进投票的时候已经完结!还以为没戏了!结果去公布页面一看,王小雱居然以一千八百多票入选,距离第二名只差区区七千多票!!宛如天上掉馅饼!谢谢订阅上本的小伙伴们!营养液是每满三十万字就系统自动返还一瓶给作者、发放十瓶给读者,按当时的投票规则来算,一千八百多票算起来就是一万八千多营养液或者相应的霸王票,所以当时你们订阅了就等于投了票!!!大家今年继续陪小王爷长大吧!!!
  82、第 82 章
  过了两日, 李元婴便迎来了在南边负责茶叶诸事的苏大郎。
  这年头消息传得慢, 茶叶在北边卖开的消息并没有传回南方, 只有些北方商贾陆陆续续南下买茶山。苏大郎占了先机,按着李元婴的意思在江南东西两道把能出好茶的茶山都盘了下来。
  今年春茶大大地丰收, 为了便于运输, 除了制作成茶团、茶粉保存之外。苏大郎手底下还有人琢磨出了炒茶之法, 把一些次一等的茶叶炒制出来。
  这种炒茶之法处理起来比原来的法子便捷许多, 且耗损少, 更易保存。更妙的是,这茶冲出来的茶水还莹澈漂亮, 喝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与眼下的煮茶之法大不相同,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苏大郎前两个月来信与李元婴说了此事,李元婴便去信让他嘉奖想出炒茶之法的人, 赶紧趁着春茶丰收弄一批送来推广一番。到五月下旬,今年的“千金茶”就陆陆续续送到洛阳和长安。
  长安那边主要有媚娘负责,调配商队人手、延请僧侣沿途俗讲都是早前商量好的, 媚娘有条不紊地调配各方人手, 沿着既定路线带着茶前往吐蕃和吐谷浑。
  洛阳这边, 李元婴郑重地与苏大郎见了一面,与苏大郎言明茶叶贸易的重要性。
  这一年多来苏大郎混得顺风顺水,走出去都能挺直腰杆,和最初到处奔波销茶的辛苦日子完全不一样了。
  听李元婴亲自与自己言明茶叶买卖的利害,又描绘将茶叶卖往吐蕃各部和突厥各部的前景, 苏大郎激动得不得了:“愿为殿下效力!多的小民做不了,管好这些茶山小民还是可以的。”
  李元婴将茶叶之事交托给苏大郎,自然不会亏待他:“你若有儿子或者侄子,大可送到长安来,我先替他们谋个差使,将来他们的儿女也好参加科举。”
  苏大郎自是喜不自胜。大唐律法之中良贱有别,工匠、商人之子都不能参加科举,甚至连良贱通婚都不行,李元婴许他儿女脱了商籍,无疑是让苏家有了摆脱商籍涉足官途的途径。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孙能光耀门楣,很少有例外。
  李元婴道:“这茶叶买卖前面可能比较艰难,你莫要心急,过个一两年,你就知道茶利有多巨大了。”
  苏大郎点头。他顿了顿,迟疑着提了一个要求:“小民的义妹一直有个心病,就是七娘年纪渐长,若长留在挽翠楼,肯定免不了重蹈她的覆辙,永远身陷在那烟花之地。殿下您是见过七娘的,以她的相貌与聪慧,若是生在寻常人家,如今早该许了好亲事。从前义妹担心七娘一个弱女子脱籍后无处可去,如今我要送儿女来京,我可以认她为义女,买个宅子让她与我儿女同住,不知殿下能不能帮七娘脱籍?”
  李元婴痛快答应:“哪有什么难的,我着人悄悄帮你办了,提前将人送到你置办的宅子里去。”
  苏大郎欢喜地道谢。
  李元婴把茶叶之事完完全全交待下去,回头便让戴亭记下苏七娘之事,回京后第一时间把帮苏七娘脱籍。
  回到行宫,李元婴听李治说李二陛下又被人堵了,魏征和褚遂良今天轮番劝谏李二陛下明年不要去泰山,李二陛下生起了闷气,午膳都没吃多少。
  虽说前两天说起时,大伙多多少少都预感到这事可能会被拉出来反复上谏,但李二陛下该生气还是会生气:他继位以来勤勤恳恳处理政务,几乎是全年无休,也就避暑时放松放松。结果每次提封禅,魏征他们都追着反对,难道在他们眼里他这个皇帝当得那么差劲,根本不配去封泰山?难道所有人都觉得,这天谴当真是冲着他来的?
  李二陛下原本没怎么在意的,被魏征和褚遂良他们反复劝谏后反而越想越气,气得都吃不下饭了。
  李元婴听了,兴冲冲地跑去看他皇兄怎么个生气法。他幸灾乐祸得太明显,被李二陛下朝他扔了一方砚台,砸得他赶紧又溜了。回去之后,李元婴和李治确定自己的观察结果:“你说得没错,你父皇确实气得不轻。”
  李治道:“知道你还去!”
  李元婴道:“人有七情六欲,皇兄生气也很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
  李治郁闷地说:“你不是说父皇的身体得好好养着,不能总生气吗?”上回父皇病倒,可把他吓坏了。
  李元婴道:“看来你和老师学的《孝经》没白学,还挺孝顺的。”李二陛下曾让萧德言给李治讲过《孝经》,成效斐然,只是当时李元婴只顾着玩,压根没和萧德言碰过面,没机会蹭课听。李元婴琢磨了一会,给李治出主意,“既然你想替皇兄排忧解难,我倒是可以给你出个主意。”
  李治忙问:“什么主意?”
  李元婴道:“据我所知这灾异论,在汉朝以前是不兴的。难道汉朝以前就没有这些天灾了吗?”
  李治咀嚼着李元婴的话,提出自己的想法:“你的意思是,要推翻灾异论?”
  李元婴一脸“孺子可教也”的表情:“在汉朝以前,这些灾祸和君王、朝廷很少联系在一起,依然能有尧舜等治世明君出现,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欢乐升平。汉朝以来,许多人常拿上天预警说事,但是也没见他们永保江山,还不是被人改朝换代?当然,你要说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遵从上天警示,那就没得说了。”他和李治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我说,这些都是人编出来的,硬是往上天警示上凑。你想想看,假如北边大旱,南边大丰收,那上天到底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要是我们把南边丰收的粮食运到北边,平息了大旱带来的影响,那是不是扯平了?”
  李治觉得李元婴的想法太过离经叛道,完全颠覆他过去的认知。
  李治说道:“虽然你说的有道理,但是别人不会认同你的说法。”
  李元婴道:“他们不认同,那就摆道理说服他们啊。小李不是说了吗?他查阅过所有关于星孛的记录,你只要去和他讨来看看,再查阅一下相关典籍,瞧瞧那一年的君王有没有做什么、那一年有没有出什么大事,不就可以判断这星孛到底是不是所谓的‘天谴’了吗?哪怕没有用,你整理出来写一篇文章递上去,你父皇也会高兴的!”
  作者有话要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