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宋李唐采薇图

  陈三顺看得出马大龙的惊讶,但没有多说什么,这个鉴定不是仅靠这招绝技就能判断的,要不然,大家鉴宝直接学横抱曲弹就行了,毕竟多难学,只要坚持,或许就能学会,比直接学鉴宝更简单。
  当然,横抱曲弹这招,除了后天努力之外,还存在先天因素,也就是所谓的天赋。
  陈三顺属于两者的结合体,既有天赋又有后天努力,对这些瓷器触碰和辨别有几万次之后,自然而然地练成。
  同时,能弹并非就能辨认,还得会听。
  而这里的会听,也是有很大的信息量的,那就是听得懂。
  听得懂的前提,是对各类东西熟悉。
  比如,一个瓷器,分为好几个品种的釉料,如钧瓷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氛围中烧成红铜,用这样烧出的釉色中青中带红,如天中的晚霞。
  而明朝景泰蓝用料:松石绿。
  再如,元青花用料,大部分为苏泥勃青。
  而这个明永乐青花四季花卉纹扁壶,从工艺和风格上看,应该没有逃出元青花的范畴,所以,他的釉料,自然也是苏泥勃青。
  青花用料为苏泥勃青,因有“渗青”、“散浑”之特性,青色鲜艳,偶因渗青而有浓暗斑点,有水墨画之风韵,加以运笔潇洒,气势凌然,在黑色结晶斑映衬下,彰显出色泽清晰明快的特点。
  从扁壶的造型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其所蕴含的伊斯兰文化元素。
  这也印证了华夏瓷器发展史,有一种外来文化元素对华夏瓷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通过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带来的外来文化元素,其中影响大、时间长的,就是产生于西亚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元素。
  明朝的永宣时期,是华夏瓷业走向全盛的辉煌时期,这与明初解除禁海令、“帝王居中、抚驾万国”的积极对外政策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郑和远航带回的优质瓷绘原料“苏泥勃青”直接用于青花瓷的烧制,提高了青花瓷的品质,直接推动了瓷业的发展。
  “苏泥勃青”这种钴料出产于波斯伊朗一带,是当时阿拉伯商人与郑和进行贸易的物品。
  这种优质瓷绘原料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后便销声匿迹,如今已成为鉴定这一时期瓷器特征的标准。
  所以说,永宣青花瓷在发色上的成就以及明初瓷器的辉煌与郑和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伊斯兰文化影响华夏瓷器的突出实例。
  再看看这个青花四季花卉纹扁壶,陈三顺发现其发色基本上跟资料里记载的一样,没有明显的异常痕迹。
  由此可见,通过曲弹辨别和釉料判定,九点九成是真品无疑了。
  “这个明永乐青花四季花卉纹扁壶,你要价是多少?”
  陈三顺直接问道。
  “一千八百万。”
  马大龙如实道。
  陈三顺一听,顿了顿道:“这个价格倒是挺厚道,但一千八百万买来收藏还可以,但我是用来转手的,恐怕没什么价格赚了。”
  “如果我说,像这类的,我还有二十多件呢?”
  马大龙道。
  “这一个让利大概在两百万左右,对于这种大件货,两百万让利,经过再次转手,也差不多那个价,两千万,想要好卖一些的话,可能会将五十万,也就是最后一百五十万左右,你要是有二十多件,倒是可以考虑。”
  陈三顺看了看其他五件,道:“想必,你拿出来的,全都是种类代表吧?”
  “有钧瓷、有景泰蓝瓷器,也有字画、以及画像,古玉佩。”
  马大龙继续道:“所有种类,我家里都有将近二十件藏品,之前听闻我二叔说,有朋友开珠宝店,我就打算把我所有存货拿出来卖掉。”
  “你卖掉这些,是想在发丘解散之后,弥补大家吗?”
  陈三顺好奇地问道。
  “算是吧。”
  马大龙不多说,直接一挥手,让手下拿出了一样古董过来。
  这是一个画卷,在马大龙的吩咐下,两名手下将画卷摊开,放在了茶桌上。
  “我也不多说了,请鉴赏吧!”
  马大龙道。
  陈三顺明白他的意思,也不多说,上前开始看了起来。
  此画的画面气氛肃穆、凝重、萧瑟。最前面的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树干奇崛如铁、挺拔坚硬,这不禁使人联想起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
  在枫树后面的石壁上有两行款识:“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由此可知作品的主题。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一块巨大的岩石光滑如砥,石上有二人相对而坐,这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伯夷与叔齐。
  正面的一位抱膝安坐,神态老成持重的男子,大概是长兄伯夷吧。此时,他正侧着头仔细聆听着叔齐的谈论,表情庄重肃穆,眉宇间仿佛还带着许多的忧虑,似乎正在追忆故国往事。叔齐的形态略显活跃,他身体斜倾,右手撑地,左手探出二指,像是在向兄长诉说着周武王“以暴易暴”的种种罪状。
  看到这里,陈三顺已经知道这幅图叫什么了。
  “宋朝的画,不错不错,宋李唐采薇图,是宋代李唐创作的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
  陈三顺接着道:“画纸是绢本符合真品,设色比较淡,也符合真品的设色,从画工来看的话…先说说作者李唐这个人吧。”
  “李唐,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人,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
  “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
  “从这幅图的创作时间来看,属于后期作品,而后期李唐对人物山水的刻画,风格开始定型,尤其是后衣褶,变为方折,风格劲硬,从画中能看出这一点,落款印拔全都在线,没有明显异常,基本上是原作无疑了。”
  “只不过,我有些好奇,南宋李唐的《采薇图》属于世界著名的名画,就连帝都博物馆里藏着的,都是临摹卷,你是从何得来?”
  陈三顺显然有些惊讶。
  这个采薇图的价格,其实跟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不相上下的,历史是意义价值极高。
  如果他没有看错,这是原画的话,价格超过十亿以上。
  “实不相瞒,这幅画传到我手中,已经将近一百五十年了,清末时期,发丘老祖宗曾经进入了一个南宋墓,具体是不是李唐的我不太清楚,但肯定是南宋的。”
  马大龙道。
  “那应该不错了。”
  陈三顺显然确认了下来,如果在南宋的墓中找到的东西,除非有人特意放进去的,否则,肯定是南宋时期的东西。
  而南宋时期应该不存在这般高仿高手,毕竟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这幅画,你打算怎么卖?”
  陈三顺直接问道。
  “不知道,这本来是老祖宗留下的,现在发丘准备解散,我只想让搬山帮我继续保存,待他日我有了钱,再来赎回,所以,暂时要三亿,不知道陈会长觉得如何?”
  马大龙道。
  “三亿…”
  冯秋生倒吸了口气,显然他还不知道这幅采薇图的价值。
  毕竟这幅画从来没有上过拍卖场,不知道具体价格也很正常,但陈三顺在民国的时候就有过估价,自然知道这幅画的价格。
  “大龙,是不是太贵了,既然是让搬山帮忙收藏,那就不应该要价还这么高,毕竟现在钱不好赚啊,搬山也是刚刚成立…”
  马天也帮忙劝说道。
  “没问题,三亿就三亿,还有,剩下的那些古玩,我也不看了,你一块儿给个价吧,我相信你。”
  陈三顺这话非常大气,随即话锋一转,道:“另外,你把剩下的宝贝全部都拿过来,到时候,我让我的人进行鉴别,如果没问题,全部以你给的价格收下。”
  “多谢陈会长。”
  马大龙感谢道。
  “感谢就不用了,倒斗四大家能走到今天已经不容易,毕竟国家严打,而我们也搬山成立之后,虽然倒斗队还是有的,但大体上已经改革,顺应时代,毕竟我们四大家的宗旨其实不在于倒斗,而在意把精神发扬下去,最主要的,还是养活一帮人,让大家对古玩的追求,以及华夏几千年古文化的传扬,而传扬的基础,就是生存,不知道马哥,你是否能明白我的意思?”
  陈三顺暗示道。
  “生存!”
  马大龙深吸了口气,他一直都在追求发丘当年的宗旨,就是倒斗,在倒斗中灭亡和昌盛,却忘了,倒斗之后,也是为了发财,而发财最终是为了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靠着他们的能力,养活一帮人,让他们不断地继承着,华夏古玩文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