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京城来信
老苏家多了个苏老婆子这么个不消停的主儿后就天天闹腾,一地鸡毛,而向阳村的人也就没事儿的时候吐槽两句苏老婆子活该之类的话,倒也没去搭理。
他们每天光是上工挣工钱努力过好日子都忙不过来,哪里有空去搭理别人家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儿。
苏老婆子忽然冒出来的事情,苏红珊没放在心上,整个向阳村,除了几个关系好的,还有老童生等人,也就个王师傅有事能引起她的主意了。
苏红珊也没有在青阳县停留,从向阳村直接就去了临安府。
临走之前,她还得去见见张夫人和张晓茹。
不过,还没等她去见,母女两人就在城门口等着她,和她们一起的还有荣大人和荣夫人。
明显是得到消息知道她今天要来专门等着的。
“荣大人,荣夫人,张夫人,晓茹……”苏红珊一一打了招呼。
张晓茹一看到苏红珊,眼睛差点儿就红了,张夫人更是拉着苏红珊的手,不住的说: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这么多天了,张夫人已经接受了夫君已经死了的事实,接受后也跟着张晓茹一起担心苏红珊。
当时,临安府已经没事了,可青阳县还在战乱,而苏红珊就在青阳县,母女两人经过了张大人的战死,对苏红珊更是担心。
好在,很快就有好消息传回来,随着耶律域被抓,几乎是没怎么废力气的就赢了。
之后他们就在等着苏红珊回来了,却没想到这一等又是好多天,苏红珊竟然又投入到了临安府的战后建设中去了。
苏红珊在青阳县所做的一切,早已经通过荣大人传到了她们的耳中,对于苏红珊,他们无不敬佩。
古往今来,估计没有哪个女人能做到她那种程度。
尤其是张家母女,他们对苏红珊不止是敬佩,更多的还是感激。
张夫人那时候若是不碰上苏红珊,可能也已经死在了南越军的长矛之下。
众人寒暄后就一起先去了荣府。
张晓茹拉着苏红珊的手不肯放开,她没了父亲,母亲以后就是她唯一的支柱,对于苏红珊这个好姐妹外加大恩人,她是由衷的感激,也由衷的依赖。
马车上,她紧紧的抓着苏红珊的手,问她:
“你是不是在临安府也待不了几天就要去深城了?”
三个孩子的事情,张晓茹已经知道了,她也恨死了陆轻雪,对于三个孩子的情况也很是担心。
若是父亲还在,她可能会跟着苏红珊一起去找三个孩子,可是,她现在还得照顾母亲。
苏红珊点头:“嗯,这几天就走。”
还没有三个孩子的消息,她心里并不安稳。
“苏姐姐,对不起。”张晓茹忽然来了这么句道歉的话,苏红珊怔了怔,低头不解的看她。
张晓茹道:“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找小丫他们,我……我得陪着我娘。”
她说着低下头去,竟是对不能帮着去找三个孩子感到万分抱歉。
苏红珊看出她的想法,紧紧的握住了她的手,温和的笑了笑:
“晓茹,就是你要去我也不会让你去的,月姨需要你,你得好好陪着她,你放心,我一定会找到他们的,找到后我就给你送消息回来。”
张晓茹重重的点头:“嗯,我相信你一定能能找到他们,他们吉人天相,肯定会没事的,而且他们各自都有本事,身上也有你给的药。”
苏红珊也跟着点头,她也深信这点。
三个孩子都很聪明,他们肯定都会没事的。
绝对不会有事。
在临安府呆了一天,临走的前一天,苏红珊接到了京城来的信,分别是韩夜霖,阮如墨和襄王妃以及荣乐郡主的信。
苏红珊把韩夜霖的信先收了起来,看了阮如墨和襄王妃以及荣乐郡主的信。
三人都表示对苏红珊所说的农场很感兴趣,已经派人过来了。
而阮如墨则是自己亲自过来了。
苏红珊没时间继续留在临安府,就把信交给了荣大人。
荣大人看过信后高兴的合不拢嘴。
信里,三人都明确的说了会延续苏红珊的方法,在临安府境内买地建造农场。
苏红珊一个人的钱财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人的喂饱问题,但再加上阮如墨和襄王妃以及荣乐郡主就不一样了。
尤其是阮如墨。
阮家阮如凌一直在朝堂上行走,而阮如墨却是一直经商,这些年手下产业可不是个小数目。
他产业发展的比苏红珊的产业时间长,不止是东蜀有产业,在附近各国都有产业,在认识苏红珊后,有苏红珊给出的各种主意,他的产业更是得到了一个质的飞升。
有他的参与,临安府所面临的问题能再次被解决掉更大的一部分,再加上襄王妃和荣乐郡主,几人合力,一下子就能卸去荣大人身上半数以上的担子。
这让他怎么能不高兴。
“韩夫人,你这真的是帮了大忙了。”荣大人捏着几封信,连连说着。
苏红珊笑了笑:“我舅舅最近一段时间应该就能到,襄王妃和荣乐郡主这边是专门派了管事的过来,到时候还需要荣大人派人帮忙。”
“一定一定。”
这可是帮临安府解决民生大事,他怎么能不高兴。
高兴过后,荣大人就又忍不住的和苏红珊说:
“有了你们的加入,临安府的情况暂时能稳住,我这边已经勒令商家不得在临安府境内哄抬物价了,只要撑过明年上半年,临安府的危机就算是解除了。”
苏红珊也跟着点头,又问:“商家那边应该也陆续有人回来了吧。”
虽然没了发战争财的机会,但只要是好好的做生意,还是有得赚的。
荣大人点头:“回来了一部分,战乱时选择留在临安府没离开的那一部分人在这段时间已经缓过来了,现在都已经陆陆续续开了铺子……“
“我这边又颁布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再加上你在青阳县的事迹,也有好些人陆续的开自家粮仓救急难民,有些是选择借粮食给附近居民,有些是给附近居民提供了工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