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渡江

  杨元溥有他的坚持,拖延了三天都没有召集朝臣再议韩谦的奏疏,但朝廷自有运转体系。
  陈致庸过来造访,但冯缭、郭荣这次渡江过来,除了代韩谦献上奏疏,同时还将照正常的程序,向枢密院、度支司等院司进行交涉,暂时不会急着赶回棠邑跟韩谦、周惮会合。
  所以韩道铭、韩道昌他们内心的焦虑,这几天并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他们也猜不透韩谦内心对韩家的看法;而老爷子生过气,谁也不见,更不要说亲自渡江去见韩谦了。
  韩道铭、韩道昌也只能先关注着冯缭、郭荣跟院司交涉的情况。
  不管是不是最终将大刺山、滁河到棠邑一线的防务都交给韩谦,只要太后手诏是被视为有效的,叙州水营作为勤王兵马,将卒的粮饷军功、兵甲军械战船的折损修缮以及营寨的修造、骡马以及精壮民夫调用,枢密度、度支司以及兵部都得进行必要的配合。
  当然,在水师主力覆灭于洪泽浦之后,朝廷也考虑到强攻巢州城战事不利的情况,也对京畿及宣歙池及苏润常湖等近畿州县作了进一步的征调,此时也正有大量的骡马粮食、乡兵民勇以及打算重新用以组建水师的数以百计的商船渔舟。
  其中就有广德府征调、由广德府知府事陈景舟亲自押运的六十船物资、三千多民夫以及千余马步兵。
  这部分人马及物资,原计划也是经棠邑,再转运转到巢州大营的。
  以前这没有什么,朝廷也更喜欢陈景舟这样有丰富经验的人物,能亲自率领援兵进入一线。
  不过,叙州水营东进,特别是在韩谦的率领下,赶到棠邑与率江州兵赶过来增援的周惮会合后,很多事情都变得敏感起来。
  交涉的事情,枢密院这边也是能拖则拖,最终还是想看皇上跟太后的意思。
  目前能从广德府征调的民夫,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左广德军旧部,能不能叫这批人马、物资运往棠邑,冯缭、郭荣他们连着几天都到长春宫请安,实际上跟吕轻侠、姚惜水她们进行交涉。
  在延佑帝拖延不决之际,长春宫所出的太后手诏,同样能合法的决定这批人马及物资的去向。
  事情也没有拖太久,便有了进展。
  十二月十六日,梁军两万步卒进驻钟离的消息传到金陵,而此时已有四万寿州军分从霍州、寿州抵达巢州,使得巢州的驻军增至六万,兼之钟离四万骑兵步卒随时都能大举南下,邗沟以西的形势又再度紧张起来。
  深入到洪泽浦西北的斥候探马,这时候也确认从宋州、陈州、颍州方向,梁国所征用的民夫、骡马,正运送大量的粮秣物资南下,队伍绵延长达十数里。
  而梁国腹地也赶在这些天大肆正式张帖皇榜,公开册封徐明珍为霍国公、册封皇太孙杨汾为楚国公,册封朱耕儒、温暮桥等人为侯以及徐氏率杨氏宗室子弟百余人迁居汴京等消息。
  很多人心里都清楚,过去一年时间里,寿州军兵马被北军禁军压着打,并非战斗力不强。
  徐明珍所率领的寿州军,在淮河中上游跟梁军对峙的十数年,战斗力怎么可能会弱?
  天佑帝用以拱卫帝京的禁军、侍卫亲军,战斗力又怎么可能会弱?
  叛军的弱,除了最初就被信王杨元演打蒙之外,一方面是金陵事变导致的军心混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从金陵事变之后就处于物资紧缺的状况之中。
  这在安宁军叛军渡江北逃,物资紧缺的问题变得更突出、更尖锐。
  而即便如此,诸营兵马攻打金陵城以及李知诰率淮西禁军围攻巢州城,都没能讨到多大的便宜。
  寿州物资极度紧缺之时,北岸禁军可以放开手脚进攻,但即便梁军的主力转攻楚州去了,现在淮西的形势也可以说是完全逆转过来了。
  一方面是朝廷的水师主力覆灭于洪泽浦,编有唯数不多的机动马步兵及骑兵的右神武军也近乎全军覆灭,大楚在北岸的禁军实力已经被严重削弱。
  单纯从兵马数量来说,含水师将卒在内,战前在北岸集了将近十二万的人马,但除去棠邑集结不多的残兵败将,李知诰从巢州城下率领撤往潜山东南麓的人马,仅六万余众。
  寿州军得到充足的物资补足之后,战斗力很快就会得到提升,还有两万梁军增援过来,其在淮西的总兵力也增加到十四万众。
  谁都难以想象一旦棠邑、大刺山、滁河一线都陷落敌军,楼船军残部的战船能够从这些地区直接进出长江,京畿的防御形势会严峻到何等地步。
  虽说南岸京畿还驻有左右侍卫亲军及两部禁军共六万兵马,但这些兵马还是杨元溥登基之后从诸州兵抽调精壮仓促组建,论老卒的比例、兵甲装备等等,暂时都还不及李知诰所率的左龙雀军、左武卫军以及被歼灭的右神武军。
  不管有怎样的猜测跟猜忌,总不能先将锅给砸了。
  而不管世家宗阀对韩谦有再大、再深的成见,却又不得不承认韩谦才是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人选。
  杜崇韬、周炳武虽然都是大楚名将,但手下没有可以信赖的嫡系兵马可用,也不敢说能渡江到北岸替代韩谦。
  在沈漾、杨致堂、郑榆、韩道铭、杜崇韬、周炳武等参政大臣多次上书请求,杨元溥于十八日黄昏,最终在崇文殿下旨设立棠邑行营,委黔阳侯韩谦出任行营都总管、都指挥使,加兵部侍郎衔,全面负责棠邑、大刺山、滁河等地长达百里的防线建设,以及负责巢湖东岸浮槎山到扬州西翼捺山之间长约三百里纵深的战区作战。
  同时还同意韩谦召集左广德军旧部及流民壮勇,新编步营协助棠邑等城,着陈景舟率人马物资第一批紧急赶往棠邑听用,而棠邑行营的钱饷兵甲以及战械损耗、营寨修造,暂时照两万正卒的兵额,由度支使司如数拨给,并另照前例先拔给十万缗开拔钱……
  圣旨第一时间由枢密副使周炳武及内侍省少监姜获渡江到棠邑传达。
  淮西形势会如何发展,还不得而知,但黔阳侯韩谦重返中枢,这时已成定局。
  二十一日,韩道铭又请旨劳军,与韩道昌、韩钧、韩端、陈致庸等韩氏众人,与留在南岸督运粮草物资的冯缭会合后,一起乘船渡江前往棠邑见韩谦。
  棠邑北距金陵城四十里不到,放晴之时,站在金陵城北城墙之上,都能隐约看到长江北岸的棠邑城的城垣。
  此时距离年节就剩下十天,天气也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长江水位降到最低。
  金陵城北面的长江流段,江面仅有十一二里宽。
  不过,从长江北岸到棠邑城还有近三十里的浅洼地,这些区域都还能看得出江水冲刷的痕迹,到处都沉积的淤泥,溪河在这些浅洼地蜿蜒的流淌着,也有不少湖塘泽地。
  每到夏秋季江水漫涨时,这些区域又差不多都会被淹没,江水甚至会直接漫延到棠邑城下。
  有时年份上游洪涝特别严重,棠邑城北面的土地,都会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这种特殊性,使得棠邑城外围即便有溪河流入长江,但河床也被淤积得极浅。
  即便是滁州境内的主干流滁河,绵延五百余里,下游三五十里长的河道,看似都有三四百丈宽,但冬季时水位却仅有三四尺深。
  叙州水营的主力战船,吃水足足深达七八尺,连滁河都进不去,更是没有办法通过其他的溪河,直接抵达棠邑城下。
  韩道铭他们随冯缭乘船渡江,看到江心有四艘刚刚到达的列桨战帆船直接在涌动的波浪中下锚驻泊下来,完全无惧江浪的冲击,上百艘小型桨船从北面会聚过来,似要将这四艘列浆战船上的物资、将卒,转驳运往棠邑城。
  看到这一场面,韩道铭心想难怪韩谦在奏疏里坚持要将北岸的防线扩大到西面逾四十里外的大刺山。
  韩道铭在大楚或许算不上名臣、名将,但他对池州、京畿附近的山水也还了如指掌的。
  大刺山北枕滁河,南依大江,特别南侧山势侵入长江,就使得南侧有好几处天然湾口吃水极深,可以作为容纳大型战船驻泊的水营使用。
  韩谦很显然要在北岸的大刺山设立水军大寨,以确保目前是江淮唯一的一支水军战力始终处于他的控制之下,而不是将水军大寨设在长江南岸的哪个地方。
  这时候有一艘乌篷船从滁河口方向驶入长江,乌篷船不大,在长江之中被江浪晃动得起伏不休。
  长江之上的船舶,不管大小,都三五艘结成一队,悬挂叙州水营的战旗,唯有这艘乌篷船孤零零的渡江,船上隐约有数十将卒,却又没有悬挂任何的旗号,但叙州在江上的警戒船也没有过去拦截。
  “那艘船上是什么人?”韩道铭好奇的问冯缭。
  冯缭这几天留在南岸,除了必要的情报会传报过来,也不可能对北岸的情形事无粗细的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彼此间是相向航行,很快就看到那艘船靠近过来,冯缭站在船首正想张口相问,便听对方船舱传来一声悲呛的叫喊:“将军咽过气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