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344节

  “二就是你们在战场上要多打胜仗。胜仗打的越多,老百姓自然信心也就越足,这些货币也就逐渐流通起来了。还有一点就是物价一定要保持稳定,只要不出现通货膨胀,货币大幅度贬值的状况、循序渐进的一点点推进,老百姓接受这些新货币是早晚的事情。”
  “一种货币的发行,不是想要多少就印刷多少的。而是要根据你的经济政策,以及市场的接受能力来制定的。特别是在战争期间,对于目前整体实力还处于劣势的一方,推行一种全新的货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要让老百姓对一种新发行的货币建立信心,尤其是不能像日本做的那样,使用刺刀推行。强行推行、强迫兑换,虽然在一时之内可以见到效果,但时间长了只能让老百姓对你们失去信心。”
  “既然不能强行去推行,那么就要想尽一切的办法,保持物价的稳定,也就是说保证市场供应的充足。只有物价稳定了,不出现通货膨胀,保障新式货币的购买力。这样一来,也就建立起老百姓对于这种货币的信心了。只要老百姓信心建立起来了,就可以利用市场的手段,逐步的采取兑换的措施。”
  第813章 老而弥坚
  说到这里,袁父看了看杨震依旧年轻的面容道:“你们进驻哈尔滨后,对于粮食和煤炭、棉布、火柴以及煤油,等居民必须生活物资实行统供统销,按照计划供应。也就是说所有的粮食和煤炭资源全部掌握在你们手中。”
  “这些物资都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只要控制住这几样,不出现市场断档的情况,就可以基本上保证不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这样做虽说有些会伤及到民心,但是却将控制物价最有效的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且虽说采取了计划供应,但每个老百姓按照你们规定的数字,虽然不会有太多,但手中每个月还能有少量的存粮。后生可畏啊,单凭这一手,就让想趁机捣乱的人,都无法去捣乱。”
  “杨将军虽然年轻,但也是统兵几十万的一方大员。当年东北军的少帅,也不过如此。应该知道战争打的是什么,说通俗点就是钞票。你们现在搞江北的那一套,我可以理解。在战争时期,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军事上,是一种无可奈的选择。”
  “但杨将军,我并不是以来卖老。有很多的东西,我觉得并不是那么绝对的。有些事情,我还是事先提醒的为好。对于江北搞的那一套所谓计划经济,我这些年来闲暇之余也多少有些研究。”
  “对于工业化建设,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虽然不主张全盘西化,但也不主张江北的那套体制。江北这些工业建设,与之前的沙俄相比,的确是不可同日而语。但什么都统一在国家手中,长期以往体制势必要僵化。”
  “所有的物资控制与调拨权,全部掌握在国家手中,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这种做法在工业发展初期,以及战争时期可以采取。这种做法,可以将所有的资源和一切可以调动的资金,用于发展工业。也就是说以举国之力,全力去办一件事情。”
  “但长久以往,绝对不是长久之计。工厂生产多少东西,能不能卖出去,生产的东西不管多老旧,质量如何,都不用操心。那么自然没有人去考虑研发新的产品,改进生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甚至工人干了多少活,都无人理会。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时间长了,势必要引起工人的懈怠。没有人愿意干活,因为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都领那么多的工资,工人自然也就没有积极性。”
  “日本人虽然是侵略者,在我中华大地上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但他们在经济上的一些做法却也有不少是我们可以借鉴之处。日本人搞经济,还是有一套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虽然始终无法与欧美列强相比,但几十年来却将中国拉下了不止一筹,这其中的道理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以敌为师,这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情。早在鸦片战争后,满清国门打开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师夷之计、以制夷。当时满清政府可是刚在英国人那里吃了败仗,忙着割地赔款。尚且很多人都知道去学习外人的东西,更何况近百年后的我们?”
  “外人的经验只要与我们有利,不管是英国、美国、德国的,还是江北的,哪怕我们自己现今的敌人日本,都应该去学习。只要对我们的发展有利,大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吗。但学习,也要分怎么去学。”
  “国情有别,我们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人家的经验。要集采众长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道路来,这才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最终应该选择的道路。财源的来源,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只要经济发展了,财源自然是不愁的。”
  说出这番道理后,老爷子想了想道:“不过,眼下要让老百姓对人民币建立起信心,的确是一个当务之急的事情。毕竟货币,是一个国家金融的基础。货币不被认同,也就意味着金融不畅。”
  “这样,为了配合你们推行人民币,我这个人应该可以帮你们一些忙。杨将军,眼下正值早春你们的军队又到了换装时候。我明天就发布一个声明,宣布我旗下的两个棉纺厂今后接受你们棉布的订货。所有货款,全部以人民币结算。”
  “另外,我旗下的火磨厂、餐馆和旅店,今后也全部以人民币结算,不在接收伪满货币。尤其是政府的订货,全部以人民币结算。今后我旗下所有产业的工人,薪水也全部以四成人民币,六成伪满币开始,并每个月逐渐提高人民币与伪满币的比例。”
  “最迟四个月之后,将全部以人民币的形式发放。同时,我以个人资产作为担保。如果人民币在这期间大幅度贬值,我个人将出资补足所有工人工资中两种货币的差价。我这个人,这些年虽然一直受日本人的打压,但在这哈尔滨还是有一定名望的。”
  “我旗下这些产业,虽然被日本人霸占多年。但我当年对工人还是有一定小恩小惠的,在工人之间还是有一定威望的。如果我宣布如果人民币出现贬值,我以个人资产为其弥补损失与差价后,这些工人一定会听我的。”
  “只要我宣布接受人民币,我想至少在哈尔滨的华商之间,是不会有人在拒收了。我这也只是能帮你们一阵,要想人民币真的站住脚。在金融战之中,不被日本人给搞垮,还需要靠你们自己。”
  “至于给工人发放薪水,以人民币和伪满币掺杂的形式发放,是为了考虑工人的感受,他们还有一家老小要养活。所以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免引起工人太大的反弹,同时也要给我调集一定的预备资金做准备。”
  “我旗下产业的工人数量,大约在哈尔滨占据了五分之一的名额。只要他们接受了人民币作为货币,我想其他的工厂和工人也会接受的。而哈尔滨是北满的中心城市,只要哈尔滨接受了人民币作为货币,其他的城市我想就不会再是什么难事。”
  “杨将军,我明白人民币的推行,取代伪满货币是势在必行。但我真诚的希望你们在推行之中多想想办法,千万不要强行去推行,中国的老百姓积攒下这么一点家本不容易,实在是经受不起折腾。”
  “这个伪满洲国虽说是在为了夺取东北的资源和利益,在日本人下刺刀建立起来的。不管日本人出于什么样的心思,但这段时间之内,几乎可以说东北金融,货币也是最稳定的一段时间。老百姓对伪满货币的认同率还是很高的,强行推行一种取代货币,在这种货币还没有稳定之前,只能引起老百姓的反感。”
  袁老爷子这一番话,说的杨震不由的暗赞一声:“姜到底还是老的辣。这老爷子年纪虽然不小了,但却老而弥坚。别的先不说,就这个眼光绝对是一等一的,看问题,一眼就能看到根子上。”
  “他说的这些关于计划经济的弊端,正是改革开放之后总结出来的。自己这个超越这个年代几十年人有这个眼光不奇怪。但这位老爷子居然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可谓是眼光独到。”
  对于老爷子帮助推行人民币的想法,杨震真的很感激。以老爷子在哈尔滨商界,甚至整个黑龙江地区的威望,只要他宣布接受人民币为结算货币,人民币替代伪满币作为根据地唯一流通的推行,阻力将会小的多。
  这其中老爷子几乎是将自家的产业都给赌上了。一种新货币的推行,尤其是在战争期间一种新货币的推行,在发行方在战场上还没有取得根本性优势的前提之下,货币发行的前景很难预料的。
  一旦人民币在这场货币战争中失败,老爷子的损失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不说别的,就是弥补工人薪水中的损失,老爷子恐怕要付出的资金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老爷子此举,无疑是向自己还有东北局,做出了一个表态。
  但杨震今天和这位老爷子提出财源和发展的问题,只是为提出一下步的想法做一个铺垫而已。真正的经济发展,自己作为东北局第二书记可以插手一部分,但还是要以建议为主。在当前还是军事任务为主的情况之下,有些事情自己还是不要管的太广泛了。
  想到这里,杨震抬起头接过身边正在记录的袁芷若手中的记录本看了几眼之后,却是几把将袁芷若已经记录好的东西撕的粉碎。又喊过小虎子,让他拿一个陶盆来,当着自己的面一把火全部都烧掉了。
  杨震这一系列动作,袁芷若想要制止,但最终还是停住了手。她不明白杨震此举究竟是什么意思,不是他希望自己的老父亲给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吗?怎么老父提出来了,他又将记录全部烧掉了?
  不过相对于莫名其妙的袁芷若,边上的老爷子看着杨震烧掉了袁芷若刚刚记录的自己话后,非但没有发火,眼神里面还流露出赞赏的目光。转过头看着一脸不解的女儿和儿媳,老爷子微微颔首道:“有些事情,是要用脑子去记,而不是用笔。”
  “搞金融和经济,可不能照搬别人的想法和思路。别人的想法和思路看似好,但不一定适合自己。有些东西可以借鉴,但是不能死记硬背。今天我只是提供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至于怎么去做才最有利,还要杨将军他们按照自己目前的环境去琢磨。所以,笔记就不要去记了。用耳朵听,用脑子记一下就可以了。”
  第814章 开门见山
  说罢,袁父转过头来对杨震道:“杨将军,在座的是小女和儿媳,她们和两个小孙子,是我目前在东北仅有的亲人。小女更是您的贴身既要秘书。有什么话,当她们的面也没有什么不可说的。”
  “我想杨将军几次找我的原因,不会是您刚刚说的这么简单吧?那些事情,并不是什么非要老朽出面才能解决的事情。您是军人,而我也是一向喜欢爽快的人,有什么话咱们还是开门见山的为好。”
  老爷子依旧是快人快语,杨震这次倒也没有含糊什么,也直接开门见山的道:“袁老爷子,我的确有事相请。小子没有别的意思,想请您去美国居住几年。当然,如果老爷子有这个想法的话,在美国长期定居我们也可以接受的。”
  “如果您同意,老爷子去美国的所有手续,全部由我们来办理。如果老爷子不放心自己名下留在哈尔滨产业的话,我们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以美元现汇或是金条,购买袁家在哈尔滨所有的产业。”
  杨震这句话一说出口,不仅仅是袁老爷子,就连一边他的儿媳妇和袁芷若都愣住了。谁也没有明白杨震这些话之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意思。刚刚还谈的热火朝天,这会去突然提出了让袁家出国,这简直可以说是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了。
  看着莫名其妙的袁家父女,正想解释一下的杨震却看到正在进来的郭邴勋,便微微一笑道:“有些东西只不过是我们一些想法。只是这些想法究竟是什么,我想还是让我们郭参谋长给老爷子解释一下。”
  听到杨震让自己向袁家父女说一下他的想法,刚刚回来的郭邴勋不由的一愣。只不过他也没有多想,只是以为已经和袁家人谈了有一段时间的杨震可能是累了,才让自己给他们介绍一下。
  郭邴勋本身是参谋出身,加上又是军人出身,讲话已经习惯了简洁,从来不拖泥带水。虽然说起杨震心中想法时候的风格依旧是简洁、干练,但短短的几句话却是将杨震的意思,清清楚楚的完整表现了出来。
  当郭邴勋将杨震的想法说出来后,相对于女儿和儿媳的震惊。袁父却是显得很平淡,好像说的那个人是别人一般。当不长时间的沉默过后,袁父才道:“杨将军,你的想法不能说是异想天开,其中可操纵之处甚多。”
  “利用美国的资金和技术,发展现代产业。然后在利用利润,反过来再反哺国内的抗战,其中倒是有不少可为之处。你们能提供一些现代化工业,并能肯定畅销的设计,这我老头子也相信。两位将军都是讲诚信的人,这一点我还能看的出来。”
  “不过,这件事情对于我和我的家人来说,影响甚大还需要慎重的考虑。家中的产业,倒是无所谓。虽然是我一手创立的,但丢了也就丢了。我还不至于眼皮子那么的短,为了这么一点产业心疼的吐血。”
  “其实如果不是你们打进了哈尔滨,将被日本人夺取的几个厂子又归还给我们,这些工厂实际上已经被日本人变相控制的工厂,早就已经丢了。交给你们,能为民族复兴大业出一份力,我更加不会心疼。”
  “其中的具体原因二位将军也应该都知道。中国人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一旦年纪大了,就故土难离了。我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个时候远渡重洋,恐怕这把老骨头有生之年,就很难在回归故土了。”
  “如果不是为了年纪大了,不想离开故土。加上想亲眼看看,这些在我们国土之上烧杀劫掠,无恶不作的日本人究竟会有一个什么下场,我早就离开东北了。就算不出洋,但至少去关内还是可以的。杨将军,这一下子就将我弄到美国去,我想还是给一个可靠一些理由为好。”
  听到袁父的感叹,杨震也有些沉默。老人如灯的道理他明白。虽然袁父现在身体看起来还很健朗,但毕竟年岁已高。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去万里之外的美国。在抗战结束之前都不能返回,的确有些是强人所难。但眼下这个计划,除了这位老爷子之外,又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彭定杰现在留在美国,一方面担任驻美国的采购代表,一方面治病。除了对于经商一道,彭定杰基本上不懂之外。在另外一方面彭定杰的身份是公开的,美国的一些情报机构,甚至国民政府驻美国的一些机构,都是心知肚明的。
  以他这个身份从事一些事情,在很多的方面都会受到严格限制的。甚至在很多方面的投资,都不会被允许。要想找一个合适、恰当的人选,执行自己的这个河豚计划,没有一定的经商才能是不行的。
  而且这个候选人不仅要具备最基本的经商才能,身份最好也要进行保密,更不要直线与根据地、与东北局和自己有什么明面上的联系。但私下就算不是党员,至少也要有一定的关系。从眼前根据地内可以选拔出来的人才来看,彭老爷子无疑是最佳的一个选择。
  而且在杨震看来,彭老爷子不仅仅有这个能力去完成自己的计划,自己本身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一子一女,眼下就在美国。恐怕以老爷子之前表现出的,绝对不会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内的精明,在美国不见得也没有一定的产业。
  杨震曾经仔细研究过彭家的几个子女的分布,尤其是在国外几个子女出国的时间和地点,还有身边随行的人员。他发现了一个不小的秘密。从彭家的这些子女,出国的时间和地点来看,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就有意识的将子女分散开来。
  家中的资产,留在东北的恐怕只不过最少的一部分,也是无法搬离的一部分。真正的资金,除了在香港一部分之外,恐怕连关内都没有多少,眼下大部分应该都在国外。否则,留在东北的产业被夺,老爷子又岂会如此稳坐钓鱼台?
  虽然不知道袁老爷子这种布置究竟有多久了,是不是在中东路事变对于江北的恐惧之后才有的,还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以老爷子敏锐的嗅觉便觉察出日本的异动之后,便着手开始布置的。但杨震可以肯定,袁家的子女出国,绝对不是简单的出国留学。
  杨震擦觉出来其中异常的原因很简单,袁家的几个子女出国的时候,并不是自己一个人走的。身边还都或多或少的,都跟着几个袁老爷子一手培养出来的职业经理人,哦,现在叫做掌柜的。
  在九一八事变的当天,接到消息的老爷子更是将家中大部分在商业上的精英,抢在东北交通还没有断绝的情况之下,都在第一时间之内转移到了关内。随后这些人,大部分都去了欧美。并且连他们的家人,也一并的都转移走了。
  袁家的子女出国留学应该只是部分目的,应该更多的承担着家中资产转移的目的。至于跟在袁家子女身边的人,杨震并不相信,一个白手起家创下了偌大一份产业的老人,会对自己的子女如此的溺爱。在子女出国留学的时候,还派人去伺候。
  选择彭老爷子担任这个执行人,在美国也不会两眼一抹黑,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根本的是,杨震相信彭老爷子的爱国之心。至少不会人到了美国之后,就翻脸不会在认旧账。毕竟在很多老华侨眼中,此时代表着中国正统的国民政府更受欢迎。
  其实杨震尽管对袁老爷子极有信心,但对于他来说这未必也不是在赌。人心隔肚皮,这是老一辈就传下来的话。今天还是相濡以沫的爱人,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因为一点小事翻脸?袁老爷子百炼成精,让他能甘心情愿的配合自己,除了要协助他们家的产业做大之外,还有就是一个承诺。
  犹豫了一下,杨震还是开口道:“袁老爷子,您刚刚也说过打仗,打的就是钞票。在根据地眼下还处于一个初创的时候,我们不想固渔而泽。所以我们对于民族工商业,除了高消费的行业之外,一直都采取的是极轻的税率。”
  “其同期的税率,还不到伪满时期的两成。另外,根据地取缔了大烟馆、妓院等一些摧残我民族之身体与灵魂的产业。取缔了这些东西,伪满时期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也被切断。至于其余的什么印花税和土地税,因为战乱频繁,为了保证民生基本上没有收取。”
  “整个一个哈尔滨,今年一至三月份,税收的收入还不如伪满时期的三成。即便是全根据地全部加在一起,整个一年的税收加在一起不过相当于伪满货币二百余万元。而且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实物税收,也就是农产品。”
  “这些经费,即便是只保证几十万大军的生活,也只能够勉强维持三个月的。现在整个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基本上靠江北的贷款以及矿产品维持。财政赤字,一直保持在相当的规模。尽管我们对部队实行了供给制,并不实发薪金。”
  “部队的主要粮食来源,也来自于部队自行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全军干部统一标准,只发给少量的津贴。但兵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各个兵工厂的工人薪金,交通线的修复、部队的服装、被服以及蔬菜供应,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
  第815章 一个承诺
  说到这里,杨震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将实情都说出来。尽管这些多少有些意味着显摆,但杨震知道,只有将全部实情都说出来,才会更能打动老人。尤其是在目前根据地内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的事情,绝对会被打动的。
  “老爷子,一发七五山炮弹就相当于一个中农的家产。一挺重机枪一个战役打出去的子弹,顶的上几十个村屯一年的所有收入了。一场战役打下来,足够让按照伪满地方行政建制,一个省的财政破产了。”
  “现在的战争可不是那种单靠步枪和少量大炮就能打的起的,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战争。在武装到牙齿的敌军面前,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战士只拿着步枪和手榴弹去和敌人拼。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力可以消耗。”
  “虽然不能说在装备上完全的超过日军,为了尽量缩小与敌人在装备上的差距,让我们的战士少流一些的血。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发展我们自己的军工事业。老爷子,您也是搞实业的,应该明白建设一批现代化军工厂所耗费的资金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巨额的资金消耗面前,我们在办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是有心而无力。明知道部队急需扩编,但每次部队扩编都犹豫再三。除了北满本地兵源并不充足之外,最大的担心生怕把根据地脆弱的财政给弄垮了。”
  “在根据地财源奇缺,收入远远无法弥补支出。又不能学当年军阀为了敛财,而刮地三尺的情况之下,重新寻找财源已经成为最为紧迫的事情。否则,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通货膨胀几乎是早晚的事情。”
  “尤其我们在根据地实行了全部免费,不分男女的强制义务教育制。所有学生,除了需要交纳少量的粮食以及个人的被服之外,所有受得九年的教育中产生的费用,全部由我们统一负担。如果考上高中与大学,依旧不收取一分钱的学费。”
  “根据地所有的孤儿,不分出身于家庭,全部由东北局统一供养,直到学业有成。同时每年我们都要招收部分留学生,赴江北留学,以培养自己的人才。所有费用,也全部由我们自身承担。”
  “现在整个根据地的教育经费,已经成为除了军费之外最大的负担之一。而根据地在不断的扩大,适龄学生的数量也不断的在上涨,在这方面所需投入的教育经费,也几乎年年都在翻倍增加。”
  “每年我们全部的收入,除了军费之外,优先保证教育经费的支出。但无论在困难,我们也从来没有短缺过一分钱的教育经费,这是我们制定的一个硬性规定。所有费用,除了军事开资之外,一切以教育优先。”
  “我们这些人虽然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大部分人可以说相当的低,很多人直到参军之后,才在部队学习到了一些文化,才认识自己的名字。但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知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道理我们还是懂得的。”
  杨震语气相当诚恳的道:“老爷子,我们也知道在您如今这个年纪让您远离故土,万里迢迢的去美国有些让您为难。但在我们实在选不出其他人选的情况之下,也只能将希望放在您的身上。”
  “为了抗联的壮大发展到能将侵略我国土的所有外国军队,全部赶出中国的那一天,为了我们能迎来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为了我们这个曾经孱弱的民族真正战胜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的那一天。也为了根据地,还有东北的孩子们,我只能拜托您了。”
  杨震的话,尤其是那个免费强制义务教育制让袁父听了微微一愣。他活了六十多年,经历前清、北洋政府、张家父子,还有现在的所谓伪满洲国。风风雨雨几十年,也算见过世面的他还是从未听说过在眼下战争打的如此艰苦的情况之下,会有某一支军队,甚至是一个国家或是政府自己节衣缩食,来供养自己辖区的孩子免费读书的。
  甚至还要自身财力不足的情况之下,承担着几乎全部的教育经费,让所有适龄的学子全部都有书念。即便是当年在军阀之中极为热衷办教育,并一手创办了东北大学东北王也做不到这一步。
  这一点不仅是国内派系众多的军阀之中无人能够做到。即便是放眼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或是那一个人有这么大的魄力。就算富裕的多的西方列强,也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会这么做。
  就算当年让自己钦佩不已的,那位毁家纾教的冯庸大学创办者,恐怕也没有如此的眼光与手腕。更何况那个人创办的只是一所大学,对于真正惠及普通百姓的普遍义务教育,却是即便有心但也无力。
  实行这个教育制度,意味着什么?尤其对那些因为家贫而念不起书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老爷子那里会不清楚。而实行这种教育制度,对一个政府、一支军队在经济上带来的压力究竟有多大,袁老爷子大致也能估算出来。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古今不变的真理,老人虽然出身旧派人物,但是这个道理却是很明白的。在转过头向女儿确认了一下杨震的话后,老人微微颔首道:“真没有想到你们的眼光是如此的长远,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之下,还能想着办教育实在难得。”
  “而且你们实行的这种教育制度,可谓是前无古人,后也不见得能有来者。完全的免费义务教育制,这在我中华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之中,可谓是开天辟地。这对我们这个还充斥着大量文盲的国家来说,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
  “知识虽然不见得能决定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但我相信,他却可以改变我们这个积弱已久国家的命运。你们能有如此长的眼光,我是真的没有想到。不说别的,单凭这一点,我就相信在这场中日战争之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必将会是我们。而我们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民族,也会重新有一天屹立在世界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