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危机

  圣彼得堡,自从收到法国人大农场计划的消息后,亚历山大三世的脸上就很少再出现笑容。
  现在又收到了英国议会通过《粮食自足计划》的消息,亚历山大三世的心情怎么样,可想而知。
  没有办法,粮食出口对俄罗斯帝国实在是太重要了。不仅占据了国家外汇收入的最大比重,还牵扯到了数千万人的生计。
  从亚历山大二世完成农业改革开始,俄罗斯帝国就陷入了粮食供大于求的窘迫中,除了普俄战争那几年外,沙皇政府每年都要为粮食销路而发愁。
  这和亚历山大二世时期的一道法令有关系。
  当时在准备第二次普俄战争,政府需要筹集军粮,又恰好赶上了农业危机,民间粮食滞销民众无钱缴纳税收,亚历山大二世就下令允许农民用粮食缴税。
  这一政策,让沙皇政府最短的时间内,筹集到了足够的军粮,为赢得第二次普俄战争奠定了基础。
  后遗症就是沙皇政府每年都要收到一大批的粮食,尤其是偏远地区,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拿粮食缴税。
  想要再改回去已经不可能了。俄国的交通可是非常糟糕的,偏远地区的粮食根本就卖不上价,某些地区甚至根本卖不出去,远不如直接缴纳实物划算。
  要是废止这道法令,就是在和几千万农民作对,这种事情亚历山大三世自然不敢干。
  要是在数十年前,沙皇政府手中有这么多粮食,早就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横扫欧洲大陆了。
  可惜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沙皇政府最想要的就是把粮食变现。
  国内是不用想了,本身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就不高,再把这么多粮食放出去,粮食市场非得崩盘不可。
  国际上也是粮食产能过剩,加上政治上的因素,俄国的粮食出口之路并不顺利。
  如果不是奥地利牵头搞了粮食出口同盟,大家一起削减粮食出口量,稳定了粮食价格,估计国际市场早就被玩儿坏了。
  国际粮价稳定后,沙皇政府也只是稍微松了一口气,分给他们的份额,实际上还是不能消化掉政府每年收到的粮食。
  当然,剩下的部分也没有全部浪费。沙皇政府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说:饲养牲口、酿酒……
  前者自然是失败了,饲养牲口容易,可惜要卖出去就难了。
  国内的市场看起来很大,可惜普通民众穷,能够填饱肚子都不容易了,根本就消费不起。
  国际市场虽然要更大一些,问题是活着的牲口运输起来困难,屠宰后又不能保鲜,腌肉在国际上市场卖不上价。
  本来这年头食品安全就隐患重重,要是再听到“俄国出品”四个字,估计百分之九十九的消费者都会被吓跑。
  这就是品牌效应,俄国食品就是这么令人放心。
  别的国家出口食品,只是可能存在问题;而俄国出口的食品,基本上都存在问题。
  这是欧洲民众用亲身经历得出来的结论。
  为了改变这一形象,沙皇政府也进行过努力,但是都在官僚和资本家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化为了泡影。
  具体可以参考俄国市场上的肉制品销售情况,价格高的都是进口货,国产的都卖不上价。
  但凡是经济情况允许,大家都会购买更加令人放心的进口食品。不光是肉制品,就连面粉也是如此。
  即便是很多人都知道,这些面粉就是俄国生产的小麦出口到奥地利,加工完成后返销回来的也一样,大家宁愿花高价买一个放心。
  发展畜牧业的结果,最后也就边界地区的养殖户受了益,可以把牲口赶到隔壁的奥地利销售。
  产业发展还是不要指望了,因为这些牲口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标签——俄国进口。
  固有的认知一旦形成,就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了。
  有了这个标签,直接让这部分肉制品在奥地利没有市场。很多都加工成了腌肉、罐头,最后又回到了俄国市场上。
  相比养殖业的扑街,沙皇政府的酿酒事业可谓是蓬勃发展,现在已经是欧洲最大的酒水供应商,并且销售的都是廉价酒。
  真的是很廉价,就算是有人想要效仿都不可能。因为按照市场上粮食的价格计算,这些粮食酒卖出去后,都不够收回成本。
  当然,光“廉价”还不足以令俄国人成为欧洲最大酒水供应商,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帝国本身就是欧洲最大的酒水消耗国。
  人口规模差不多的奥地利,每年的酒水消耗量还不到俄罗斯帝国的一半。要是计算酒精消耗量,这个差距还会更大。
  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的产能过剩推动了俄国民众酒精文化的发展,让“酒桶之国”变得实至名归。
  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沙皇政府也不愿意这么奢侈的,可是不把多余的粮食拿来酿酒变现,总不能堆在仓库里烂掉吧!
  好不容易才处理掉了多余的粮食,现在英法两国又开始折腾了。
  虽然短期内影响不大,可是他们的计划一旦变成现实,沙皇政府最大的挣外汇项目就彻底没了。
  脸色阴沉的亚历山大三世质问道:“英国议会已经通过了粮食自足计划,丝毫不顾及我们退出自由贸易体系,那么谁能告诉我奥地利人在干什么?”
  这是非常明显的问题,英国议会能够这么顺利通过提案,奥地利政府肯定没有尽全力阻止。
  以奥地利的影响力,就算是无法左右英国人的决策,但是在议会中拖延一段时间,还是没问题的。
  结合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亚历山大三世有理由怀疑奥地利政府在暗地里和英法有交易,出卖了俄罗斯帝国的利益。
  外交大臣奥斯卡·希门尼斯:“陛下,不久前维也纳政府发布了农业升级公告。
  按照上面的内容,在未来五年内奥地利将会削减:百分之五的小麦种植面积、百分之三的土豆种植面积……以应对新一轮的农业危机。
  如果这个计划全部实现,他们的国内市场,就足以消耗掉国内的粮食产能,基本上摆脱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实质上弗朗茨这么干,也是被逼无奈。粮食的重要性自不用说,如果能够垄断粮食出口市场,就算是赔钱他也会死磕到底。
  很遗憾,奥地利现在不具备垄断粮食出口的条件。
  即便是在国际农产品出口市场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市场占有率近乎于垄断,但是这个霸主地位并不稳固。
  想要巩固霸主地位,先要把几个粮食生产国给打压下去,尤其是隔壁的俄罗斯帝国。
  国际上的局势风云变幻,今天英法俄三国还是敌人,明天就有可能变成朋友。
  以俄国人自己的能力,想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还不足为虑,可是有外力支持就不一样了。
  万一哪天俄国人和法国人、或者是英国人达成了协议,吸引一帮英法资本家跑过去投资。
  在沿海城市搞农产品加工厂,后果就严重了,毕竟:“先进的技术+廉价的工业原材料+廉价劳工+广袤的市场=成功。”
  碰到这样的组合,奥地利也只能被动跟着打价格战,靠财力以本伤人。
  明知道“钱途”一片昏暗,又涉及到了上千万农民的利益,弗朗茨自然不可能为了赌气,就在这条不归路上狂飙。
  为了把损失将到最低,自然要在掀翻桌子前,先推动国内农业转型了。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削减粮食种植面积,可不等于削减粮食总产能,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当然,在外界看来维也纳政府这是技穷了,迫不得已只能削减粮食产能,以应对接下来的农业危机。
  “砰”的一声响,亚历山大三世面前的咖啡杯已经飞了出去。奥地利现在退缩了,对俄罗斯帝国可不是什么好事。
  既然粮食生产上可以退,那么农产品加工业同样也可以退。一旦英法真的粮食自足了,奥地利同样也可以舍弃这部分利益。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在奥地利国内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越来越低。
  况且,丢掉了部分国外市场,也不等于农产品加工产业就完蛋了,真正受影响的也就是一些面粉厂之类的原粮加工企业。
  别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上不会受到冲击,对整个农产品加工行业来说,实际上并不大。
  真正倒霉的还是俄国这种原料出口商,毕竟加工企业可以转型,也可以转嫁损失,沙皇政府却没办法把损失转嫁出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