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古盐田

  黄昏中的千年古盐田,一眼望去,安谧中透着些许寂寞。日暮崦嵫后的这个时候本该是最热闹的时候,盐工们纷纷出门前来采收早上晾晒在自家田里的海盐,丰收的欢笑声飞到彼此的脸上激起幸福的涟漪。而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只剩下这些盐田和盐槽还静静等候在这里,它们原来的主人却绝不会再来。听说也有新的盐工后来一直都沿袭着这种古老方式在田间劳作,但我却一个盐工也没遇见。心中有些杌陧不安,难道这片古老盐田现在仅作观赏之用么?
  盐田间,高低不平、形态各异的千百个盐槽,像露出在水面之上的荷叶一样疏密无章、错落有致地向四面延展开去,最远处连接着大海。这些盐槽深度两三厘米,底部宽而平,像极了古代的砚台;大小和形状因石而异,不过大多数都是不太规则的椭圆形。是一千两百多年前渡海而来的福建盐工就地取用火山岩凿成的,由于火山岩的风化特性,到现在很多盐槽的槽沿都缺损了,我们看到的白色槽沿都是后来的人们修补的。
  明明混凝土的颜色更接近火山岩的颜色,——要是有心的话,找一种跟火山岩毫无色差的材料来修补也并非难事。可为什么非要用白色的材料(应该是石灰吧)来修补呢?噢,原来如此!我多看几眼远近的盐槽之后恍然大悟:石灰的白色与火山岩的黑色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修补后的盐槽更加显目,在这薄暮冥冥中看得尤其分明。海盐是雪白色的,石灰也是雪白色的,远远望去,那一片片修补后的盐槽上那一圈圈雪白连成一片,当初每到傍晚晾晒了一天的海盐干了之后就像雪白的石灰一样铺满每个盐槽的盛景灼灼如在眼前。因此,用石灰修补过后的盐槽比最初完好的盐槽更像是盐槽。
  细细找寻,偶尔也能发现未经石灰修补过的完好无缺的盐槽。也有因为损毁严重、不具观赏价值,失去修补机会,被彻底遗弃的盐槽。在一个卤水池边还有一片“东坡盐槽”。我伫立在池边凝望池水,很快东坡先生与当地盐工一起晒盐的其乐融融的画面浮现在水中。
  被许多盐槽围起来的低洼的平地是盐田。每块盐田中都挖有卤水过滤池和卤水池。海水先引到盐田中;再经过过滤池滤去杂质得到卤水;最后将卤水舀到盐槽中晾晒成盐。
  离海近的盐田,会在傍晚涨潮的时候自动注入海水。潮水会积在卤水池中,退潮后就成了那些流连忘返的小鱼、小虾和小螃蟹们免费暂住的旅店,它们会一直住到下一次涨潮的时候。潮水也会积在槽沿完好的盐槽中,因此,偶尔会在海边槽沿完好的盐槽上面发现自然晾晒出来的海盐。
  离海太近的盐槽,总是被浪花拍打着,上面就不会有海盐。但上面却有情侣。男人和女人都不年轻了,男人低调地穿一身黑;女人却高调地穿少女粉,从她的虎背熊腰很难判断她那腆出来的肚子里面是怀了孩子,还是仅仅装的脂肪。我无意打搅他们,只是在拍海中或游弋或停泊的小船和岸边鹅卵石上或奔跑或伫立的小女孩的时候不小心拍到了他们。这些小女孩应该是住在附近的盐村,她们从小在这片土地长大,不但可以穿着拖鞋在海边圆润湿滑的鹅卵石上飞快奔跑,临走前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熟悉的地方采集到一大块用来过滤盐的泥巴带回家。
  离海太远的盐槽,即使槽沿修补完整也得不到潮水的眷顾;也不像最近有人往上晒卤水的样子——倒是有人在上面晒仙人掌。
  想必这些仙人掌就是从旁边的小丘上顺手摘来的吧。除了仙人掌,盐田之间的小丘上,以及盐田周围的山坡上还长着野菠萝、三角梅和黄鱼茨。后者是一种十分奇妙的灌木,据说只在有盐田的地方才会生长。而对于盐田来说,它也是检测卤水浓度不可或缺的存在。折一段小枝,剥去外皮,放进卤水池中,如果树枝飘浮在水面上,就说明卤水够浓;如果树枝下沉,就说明卤水还太淡——树枝会一直沉到够浓度的深度。
  暮色渐浓,还有白马井在等着我,差不多该离开了。返回的路上经过一个用木栅栏门关起来的石棚。凑近去从栅栏门缝中窥视,里面放着水管、水桶和一些不认识的农具。水管和水桶的用途能想到,而那些不认识的农具也应该是用来晒盐制盐的才对。木栅栏门还很新;那些不认识的农具的金属部分也锃亮——这片古盐田不仅仅是给我们参观的,的确还有盐工在继续使用。初到时的杌陧消去了,存活千年的古盐田不会荒废,古老传统制盐工艺会继续传承下去。
  出入口的小广场亮起了灯。有几个卖特产的商铺还开着门,却几乎都是无人问津。我经过的时候,他们都热情地向我推荐洋浦盐焗鸡。二十元一只的价格应该是打过折的了,比起别处任何一家店里的普通盐焗鸡都不算贵,但我急着赶去白马井,现在还不是吃晚饭的时候。地上还蹲着几个皮肤黝黑的本地少妇和少女在卖盐,本想买一些带走,细看之下却发现她们有的面前还放着一口大锅,立刻明白那不是我想要的在古盐田晒出来的盐,而是在家中用海水熬出来的盐,还是算了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