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固知功业不易立败而不馁真英雄
曹操那日兵到荥阳汴水岸边。
洛阳与山东相连的交通要道共有四条,一是孟津渡,由此可过河入到冀州;一是轘辕关道,即河南尹与颍川郡交接处的那个轘辕关,由此可过嵩山入豫州;再一个便是荀贞、孙坚走的梁县、伊阙关一道,此地乃是从荆州、颍川南部直通洛阳的大道;最后一个就是荥阳这里了。
从洛阳东出,沿伊洛河谷经偃师、巩县,穿过汜水、荥阳谷道(即虎牢关隘道),可直下郑、汴。
这一条路的咽喉地带正是在汜水关、荥阳一线。
所以,曹操在到荥阳前,徐荣可以不大举进攻,然一旦他抵达荥阳,徐荣就必须要进攻了,如再不攻,那就等於是放曹操轻松松地过了洛阳东边的防线,再往西去,直到洛阳,几乎一马平川。
一方面,曹操到了这里,徐荣必须要大举进击,加以阻挡;再一个方面,这一带也是个险地,基本是处在黄河南岸黄土原的一条狭缝中,每当雨后,泥淖难行,苦不堪言,换言之,也就是说,对娴熟兵法的人来讲,这里也是一个对防守一方很有利的反击佳地。
故此,徐荣选择在了这里大举迎击曹操。
曹操与徐荣在此地鏖战了一天,因为敌众我寡,又徐荣统带的俱为精兵,遂大败,兵卒死伤过半,鲍韬、卫兹俱皆战亡,他自己也被流矢所伤,乘的坐骑也受了伤,他从弟曹洪遂以己马让之,曹操初推辞不受,曹洪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执意要将坐骑让与曹操,曹操这才骑上。——由曹洪这句话也可见当时情势之急,“天下可无洪”的话都说出来了,曹洪这是抱了必死的决心。曹操骑马,曹洪步从,逃到汴水岸边,水深,不得渡,曹洪沿着河道搜寻,找到了一艘渡船,於是曹操、曹洪两人乃得以逃出生天,乘船渡河,回到了酸枣。
到了酸枣后,曹操见张邈诸人依旧是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既恼又怒,气得不得了,想他曹操为了讨董,连命都差点丢了,张邈等人倒好,却居然还在这儿饮酒清谈,歌舞升平,是可忍,孰不可忍,曹操没能忍住怒气,当面指责他们。
可再指责也没有用,张邈等人本就怯战,见曹操、鲍信大败而归,更是不敢提“出战”两字。
把曹操气得,回到帐中,就提笔给荀贞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讲述了与徐荣交战的经过,——荀贞和孙坚便正是从他的这封信里才知了他战败、逃亡的具体过程,讲完这些,他笔锋一转,直言说道:酸枣诸公非可成事者也,徒拥虚名,而无胆能,不足以谋,讨董之事,最终还是得靠我等,只是我兵败荥阳,士卒折损多半,而今兵少,暂不能再与卿联军共进,卿可先在颍川等我,待我去扬州募了兵马回来,再与董战。
去扬州募兵云云,是因为曹操的从弟曹洪与扬州刺史陈温素善,曹操与丹阳太守周昕又是老交情,而丹阳又是天下知名的产精兵之地,所以他决定去扬州募兵,以补充损失。
荀贞读完他的信,对孙坚叹道:“先时,起兵前,孟德离洛归家,险死在豫州,今兵击董卓,他又大败於荥阳,复险些身死,数月之间,两陷死地,可观他此封来信,却毫无气馁畏怯之意,仍是雄壮不减,志气愈奋,所谓百折不挠者,说的就是孟德这样的人吧?”
汉末三国之际,要说“百折不饶”,首先当是刘备,可如细究之,曹操也是一个百折不挠、心志坚毅的人,——事实上,不止刘备、曹操,但凡能於青史留名的,又有几个是软弱之人?
人生一世,不可能事事遂心顺意,就如羊祜的那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了抱负和志气,那这个人就永远不可能会有了不起的成就。
荀贞以此自砺,暗暗提醒自己,心道:“黄巾以来,这些年我虽然受过些挫折,可比起孟德今日所受之难,比起玄德将来所受之困,却是无法相比的啊,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这样的挫折和危难,但却绝不可动摇心志,当以孟德、玄德为楷模,磨难愈大,志气应愈奋。”
曹操从酸枣去扬州、丹阳募兵有几条路可走,其中一条会路过广陵。
荀贞写了封信给留守广陵的袁绥、姚昇、陈褒等人,叫他们好好接待曹操,倾力相助。
荀贞这是一番好意,只是,他的这番好意却没有被用上。
曹操离了酸枣,先回了一趟谯县的家中,问他父亲和族中要了一大笔钱出来,他从弟曹洪家巨富,也从家里拿了很多钱出来给曹操,并把原先留在家里看守门户的家兵也都悉数带上,合计千余,加上曹操本部剩存的人马,总共几千人,然后才开向丹阳而去。
由谯县东南下,穿沛国而过,到了沛国的南界,面前是一条大河,此即淮水,如再往前走,渡河而南,是扬州的九江郡,如沿着淮水向东,则是徐州的下邳国,过了下邳就是广陵,再从广陵南下,可直接到达扬州的丹阳郡。
在淮水北岸,跟着曹操一起来募兵的夏侯惇说道:“荀广陵与君交善,我等不如沿水东去,先去广陵,再下丹阳。”
曹操却是不肯,他立在水边的高地上,按着腰剑,俯瞰淮水浪卷,又举望对岸山川,复又向东看去,远眺徐州地界,说道:“我与贞之共出兵击董,贞之连胜,而我大败,此已耻也,我怎好意思再去他的地界,受他郡臣的款待?”
夏侯惇说道:“胜败兵家常事,君虽小有一败,而来日胜负尚未可说,荀侯,人杰也,与君意气相投,也不可能会因此而就小看君,君素性宽,今却怎反计较起这等小事来?”
“贞之先前写信与我,称天下英雄气,我独占五斗。我计较的不是贞之会否小看我,我计较的是我让贞之失望了,又怎还再有脸面去厚颜受他臣下的接待?且待我等募过兵马,返程回时,再过广陵,与贞之的郡臣相见吧。”
曹操虽是败而不馁,志气愈奋,可将到荀贞的地界,想起荀贞那句夸他独占天下五斗英雄气的话来,再看看自家这败军之身,再想想荀贞的连胜,却是自觉脸热,不配荀贞的这句夸赞,因也就不好意思再去广陵,受荀贞留在广陵的那些臣子招待。
他的这种心态与肚量无关,强要言之,大约更和志气有关。
听他这般说,夏侯惇等遂不复言。
过了淮水,进到了扬州的九江郡。
扬州的州治历阳便在此郡之中,在此郡的最东边,和丹阳郡接壤。
扬州刺史陈温闻报,提前遣了人在郡界相候,接到他们,在前导路,把他们迎到了历阳州府。
入到府中,曹操、曹洪道出来意。
陈温,字元悌,汝南人,和荀贞、曹操、曹洪都是同州,汝南西边是颍川,东北边是沛国,他很早就和曹洪认识,两人相交莫逆,听了二曹是来募兵的,他没二话说,鼎力支持。
於是,曹洪留在州府,等陈温给他募兵,曹操则辞别陈温,东往丹阳,去见丹阳太守周昕。
周昕,字泰明,会稽人,按说他是南方人,就算和曹操相识,南北相隔,也应该很难会有什么太过密切的来往才对,不过周昕在他年少时尝游学京师,师事陈蕃,而曹操身为贵族子弟,年少时常居洛阳,他两人因此而便就得以结识,后来,周昕又被太尉府所辟,留在了洛阳为吏,所以也就得以和曹操过从渐密,两人交情非同寻常,——不止他和曹操交情好,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周昂,一个叫周喁,和曹操的关系也非常好,尤其是周喁,更是与曹操相交投契。
荀贞早先遣姚昇来丹阳募兵,打的就是曹操的旗号,要不然,便是姚昇家是吴郡冠族,与丹阳士人多有来往,却也定是难以募兵募得那么顺利。
知道曹操要来,周昕亲到郡界迎之,把他接到郡府。
曹操道出求兵的来意,周昕比陈温还要痛快,说道:“酸枣诸公皆畏不敢进,唯卿心怀大义,不惜身,偶有失利,何足为意?我丹阳无它物,唯产精兵,卿为义起兵,讨董事重,既来我地,又何必再去募兵?我现有郡兵六千,可分卿四千,如不足,容我再募召。”
曹操大喜,说道:“丹阳素产精卒,四千足矣,如真不足,我到时再来讨之就是。”
两人相对而笑。
出身贵族、交游广阔就是有好处,曹操、曹洪从兄弟两人,来到扬州、丹阳,只动动嘴皮子,四千丹阳精卒就到手了,曹洪那边没多久传来消息,陈温亦给他弄来了两千庐江上甲,这就是合计六千精锐了,想如换个别的寒门子弟来,便是磨破嘴皮子,怕也是讨不来一兵一甲。
得了这六千人马,曹操的兵势复为之一振。
他心念讨董,记挂国事,没有在丹阳多留,与曹洪会合后便从丹阳北上,先入了广陵郡界。
袁绥、姚昇等得了荀贞的嘱咐,对曹操执礼甚恭,诸人亲把曹操迎入郡界,一番热情的款待之后,又亲把曹操等送出了郡界。送走了曹操,姚昇给荀贞去信,信中写道:“曹将军貌不惊人,而言行豪壮,有龙虎气,吾观其人,必非浅水可居之者也。曹将军兄弟在扬州共募得了六千上甲,吾观望之,俱皆精锐,今其归还,想来等到来日再讨董时,必能为君侯力助。”
姚昇的这封信刚送出没多久,还没到荀贞的手上,一个叫他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
却是传来消息:曹操、曹洪、夏侯惇等带兵刚回到豫州,入了沛国不久,在龙亢县这个地方,他们从扬州、丹阳募来的那些兵卒却竟不知为何,——也许是因思乡,不想远离家乡,去前线与董卓交战,也许是因为知道曹操早先兵败给了徐荣,不想跟着曹操去送死,总之,图谋叛乱,叛兵夜烧曹操大帐,曹操手剑杀了数十人,乃得出营,被闻讯赶来的夏侯惇等人救下。叛乱的兵卒有的被夏侯惇等镇压了,有的逃散了,事后检点,没有背叛的扬州兵只有五百余。
真是屋漏逢阴雨。
先败於徐荣,继又兵卒叛变。
如再加上最早那一次险死於豫州,这才短短数月,曹操就在生死线上来回三次了。
但曹操到底是人中之杰,依旧是半点也不气馁,这已经入了沛国,是他的家乡了,既然召来的兵卒多叛,那他索性就又在沛国募兵,龙亢往北是蕲县,从蕲县开始,曹操一路走一路募,经铚县、郸县、鄼县、建平等地,前后共募得千余人众,兵势复稍为一振。
——在丹阳时,周昕说兵如不足,他可再为曹操招募,而今既然兵叛,曹操却为何不回去丹阳?这却是:人皆是有脸面的。就像曹操在召到兵前羞於去广陵见荀贞的手下一样,现在扬州兵叛,他也不好意思再厚着脸皮去找周昕了。陈温、周昕半点没有推脱地给他了总共六千精卒,是他自己“没能耐”,这才导致了兵叛,试问,他又怎么才能好意思再去找周昕要兵?
到了建平县,曹操暂时停驻。
出了建平再往前,就已不是沛国地界,而是梁国了,过了梁国则即是陈留。
曹操与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史涣等人商量:“我等今往扬州募兵,半途兵叛,以现在这点兵力,如再去酸枣,或许会被张孟卓诸公嗤笑事小,难以复振击董事大。吾观酸枣诸公终碌碌无为者也,不可成事。以我之意,我等不如舍酸枣而去河内,卿等以为如何?”
夏侯惇说道:“君意在讨董,袁将军兵势虽众,然其意却不在董卓,便去河内,恐亦难有为也。君与荀侯友善,荀侯、孙侯皆敢战之士,何不去颍川与荀侯合兵,共谋击董?”
曹操说道:“洛阳山河四塞,非是一路可击之者也。我如去颍川,虽可与贞之合兵,然却只是一路,直去直去,无有响应,董卓易为应对,不如去河内,也许能说动本初,至不济也可试试看能否从他那里借些兵来,如此,便可与贞之南北呼应,两路并进,方为兵家上策。”
曹操这番话是真心话,他虽有男人的通病,有点“好面子”,可关系到军国大事,他却是实事求是。
夏侯惇等闻他此言,觉得他说得对,有道理,因便不复再有异议。
在建平休整了一天,次日,曹操带兵出郡,过陈留酸枣而不停,径去河内投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