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张燕

  时间走入十一月底,随着学习气氛的日渐浓厚,工大校园突然出现了大批的外籍人员。
  由于工大与国际间合作的日渐增加,这些外籍人员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学生和老师们,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上。
  对这次考试最紧张的,就是大二的学生。
  上个学期的高数,给了这批天之骄子一个下马威。他们现在是风声鹤唳。因为这个学期的物理,概率也都是著名的困难户。一些老师的外号也被大家传了出来,灭绝师太等称号,在一群战战兢兢的学子耳朵里,响彻云霄。
  在所有人都在忙学习的时候,成永兴则从大家的视野里失去了目标。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再次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上。
  这一波的关注,主要是从海外传来的。工大内部对这个论文的价值,尚处于重新认识的过程。工大,包括整个国内,由于相关产业尚未起步,只有一些军工行业对激光器有些研究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成永兴的生存压力。
  至于来自海外的压力,工大也不是第一次面对了。郝云丽事件,某种程度上,吸引的国际关注也不算少。
  ————————
  成永兴已经暂停了所有的活动,把精力转向《光电科研》的经营上来。
  这时候,他就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手里没有人!
  前期他的精力一直放在了科研上,结果论文一发表,事情就爆发了。他的思维模式还没有转换过来,就出了问题。
  光电科研,这个空壳公司,现在第一要务就是膨胀。成永兴需要助手。
  但是事急抱佛脚,有些来不及。
  在90年代中期之前,甚至直到21世纪以前,东北的整个人员市场,并不是一个自由流动的市场。人员的档案,基本上都被控制在各企业手里。档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而社会上,并没有成熟的人才市场。
  第二,光电科研涉及到的,都是高科技产品。而且市场的主要面对对象,是国际客户。所以这种情况下,光电科研需要的核心团队员工,至少要英语好。这是第一,第二,要求懂半导体相关知识。
  这两条一卡,整个冰城满足这个条件的人都不多了。
  第三,则是利益。
  由于特殊原因,在日常的生活里,成永兴是小心加小心。在出租房里的各种文件,都是锁上加锁。
  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戒备心态,导致他对周边人的信任度极低。
  除了同班同学以及部分老乡以外,这些人由于先天的特殊原因,知根知底。其它的人,很难真正走进成永兴的心理安全区。
  不过他的小心也是对的。从一些专业的师兄那边,已经传出来消息,有人准备花高价购买蓝光led的生产技术。
  在蓝光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中间数据。这些数据,任何一家工厂都不会发表的,而是把他们当作保密信息珍藏起来。
  好在所有的核心技术,还一直都掌握在led小组成员手里,其它人一个是不懂,另一个是成永兴根本就防着。
  ————————
  光电科研在挂牌以后,就已经在招人了。但是当时的状态,一直是无人问津。
  一个学生借钱办的公司,一看就不靠谱。这种公司,敢来应聘的,基本上都是走投无路的主。
  而这种歪瓜裂枣,光电科研又看不上。
  等蓝光led大火以后,应聘的人,陆陆续续的出现,成永兴又不放心了。他的论文里只是大而化之,很多工艺步骤细节,都没有全部发表,目的就是尽量的给自己的产业化争取时间。
  这些应聘的人,成永兴完全无法有效进行鉴别,他们进来的目的是做什么。
  财帛动人心。
  设身处地,只要到这个公司卧底一两个月,搞清楚其中的工艺流程,回头把信息一卖,一两万元,干还是不干?而且弄不好,还可以多卖几份!
  —————————
  好在这个窘境,很快就得到了缓解。
  人托人,张群老师介绍了一名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张大姐过来。
  张燕是位风韵犹存的少妇,年龄大概在33到34岁之间,中专文化。她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办公室管理工作。由于所在的企业效益不好,也在到处找出路。
  冰城的下岗潮初现苗头。
  虽然说三角债还有两年时间才会大爆发,但是一些大集体,小集体企业,已经开始全面瓦解。
  后世剩下的,除了私营以外,只有大型和超大型企业还有存货。这些大小集体企业,本身就缺乏技术和底蕴,再加上管理制度僵化,是第一批倒下去的。
  张燕的与成永兴见了一面,双方都比较满意。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从张燕的角度来看,这间企业现在虽然什么也没有,但至少是名声大噪。而且张群也说了一堆这个公司的好话,让张燕跟紧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以后必有大发展云云。
  从成永兴的角度来看,他最需要的就是张燕这种事务性的帮手。最近的信息轰炸,把他搞得是头昏脑胀。
  他本来就不适合这些工作,虽然说,随着一年多的锻炼,写个笔记,写个论文,已经不需要找人帮忙了。但是总归是不喜欢的事情。
  张燕一个干脆利落的女强人,听说这几天成永兴忙得焦头烂额,于是主动提前上班,把这摊算是接了过去。
  她虽然对半导体技术,led什么的不熟悉,但是按图索骥,归纳整理什么的没有问题。
  ————————
  “你果然在这里!”
  一个声音从门口传来。来人是老乡王天俊。
  成永兴正在和张燕整理信息。现在所有的对外电话,一律由学校的接待办公室处理,他们那边把信息登记好以后,再转交过来。
  这些天的电话信息太多,哪怕这些息都是被整理过的,但也把他们两个人差不多淹没了。
  “找我有事?是准备还钱了吗?”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马上就要到年底了。
  “不是,是萧老师想见你一下。”
  跟随着老乡的,是两名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
  “走吧!我们进会议室说话吧。”
  成永兴把三位客人让到了里屋的会议室。
  这间房间是用普通教室临时改建。教室被一分为二,一半被当作会议室,一半当作会议室。两个房间中间,有个假墙隔离。
  办公室算是从学校临时借用。学校里别的不多,教室很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