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年代 第42节

  吕冬骑车过去,下车站在独轮车边,说道:“有点事。”
  刘招娣这次没低头。
  “上次过来,你爸对我三爷爷说了件事,他想找个上门女婿。”吕冬尽可能婉转的说了一遍。
  咣当——
  刘招娣手松开,手推车车脚砸在柏油路上,人愣愣的站着,头不自觉低下,一句话也不说。
  怪不得他最近四乡八镇到处跑,还在张罗事。
  吕冬知道这对人的冲击有多大,又说道:“别担心,你去找学校,找教委,找县里,他们总有办法。”
  这个县里,有太多希望刘招娣功成名就的人,其中有很多能治得了刘明泉。
  刘招娣默默点头,好一会才说道:“我会的。”
  别人的家事,提醒过后吕冬不好再多说,蹬上自行车:“我走了。”
  刘招娣看着吕冬调头,稍微提高声音:“吕冬,谢谢你!”
  吕冬头也不回:“老同学了,别客气。”
  希望这个受命运垂青,又被命运折磨的女孩,能顺利走入大学。
  从刘湾路口拐弯的时候,一辆四不像拖拉机猛的拐过来,路口长高的玉米棵遮挡视线,吓得吕冬直接骑进玉米地里。
  四不像突突走了,吕冬推着自行车回路上,对着车屁股骂了句:“我弄!”
  第37章 新计划新目标
  八月中旬,天气依然炎热,青照区大学城各工地热火朝天,原本冷清的大学校园也有了人气,部分老师和老生提前入驻,为新学期开学做准备。
  大学城1号路正式更名学府路,二号路挂牌文化路。
  吕冬放好自行车,站在学府路与文化路交叉口的东北侧。
  站了近五分钟,除了过路的汽车,愣是没看到几个人。
  一般人或许还没意识到,这里将是大学城和未来泉南高xc区的中心点。
  路口不远处,西北是省大,西南是师大,东南为财政学院。
  三所泉南比较能拿得出手的大学,各自占据一角,资源集中而又互不干扰,各自拥有极大的拓展面积。
  吕冬所在东北侧,就是吕建国工作的工地,一个占地面积极大的住宅小区,也是附近几所大学的配套设施之一。
  小区靠近路口的位置,两层商铺刚挖地基,未来可以想象。
  再往东往北,还有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
  大学城的规划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促发展!
  除了大学,一些附属中小学也在建设,商品房早已出现,在泉南不是新鲜事物,泉南从九十年代早中期就开始建设商品房小区,积累了丰富经验。
  想要吸引人口,想要这里的地块升值,想要加快发展,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泉南已经搞明白了。
  学校!
  众所周知,教育正在变革,正在朝某些方面转变。
  这半个月来,吕冬围绕着大学城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毕竟曾经他真正进入大学城谋求生活,是在2010年之后。
  十二年时间,何止天翻地覆。
  当初洪水刚消退时,吕冬就确定,未来在大学城,机会也在大学城。
  像他这样平平无奇的小人物,脑袋里不自带金融信息和搜索引擎,本身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当然要选择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行业。
  曾经吕冬到了三十岁才幡然醒悟,才开始在这座新城打拼,历经社会毒打和千辛万苦,挣到了一个两居室首付。
  这段经历简单到可以用三个词汇概括:摆地摊、卖小吃、餐饮店。
  但他进场时间较晚,哪怕后来在一般路段开了个山寨炸鸡店,一年大部分收入也都给了房东。
  提前十二年进入,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吕冬经过半个多月前期考察,确定这三方面仍然大有作为。
  想到开店,吕冬的目光落在刚挖地基的商铺上面,曾经听人提过,大学城第一批商铺建成出售后,售价还不如青照县城的门店。
  吕冬专门问过吕建国,现今泉南城区房价平均1500左右,青照县城是按套卖,因为大都是平房。
  商铺价格肯定比住房高,目前泉南私营经济并不活跃,商品房与商铺的对比还不像曾经那么夸张。
  话说回来,哪怕二十年后,太东私营经济也一般。
  随着大学城即将全面启动,吕冬的致富计划也进入新阶段。
  计划总要有个目标,有明确的目标,会更有动力。
  吕冬没有好高骛远,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在对面买到商铺,开一间店。
  即便如此,这仍然算得上长远计划,因为完成这些,可能需要15万以上的资金。
  吕冬银行卡里只有3200元。
  够在泉南买两平米房子,相对于收入来说,商品房价格一直都很高。
  以3200赚取15万,任务艰巨。
  实际资金与长远目标相差巨大,所以需要符合实际的赚钱项目。
  吕冬选了大学城这片熟地,自然也会选相熟的行业。
  人有四项基本消费,分别是衣食住行,现在这个社会,可以再加上一项,用!
  也就是日用品。
  缺乏日用品的生活现代人无法忍受。
  衣食住行用,吕冬打算选择两样——食和用。
  这两样,要结合今时今地和他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
  需要大投资的,全都不用考虑,吕冬没那么多资源,所以选择摆地摊和卖小吃。
  这也是曾经吕冬幡然醒悟后,将自身生活拉入正常轨道的两个小买卖,而且是长久不会过时的小买卖。
  大学城刚启用,各种商业配套不是缺乏,而是几乎没有,这其中存在极大商机。
  小吃,吕冬有家传的手艺,不说多美味,但也能作为大学饮食的调剂,尤其对北方人。
  地摊,主要卖些小日用品和饰品。
  吕冬最近频繁出入西市场和十里堡市场,早已有所考察。
  这些都不是飘在天上的高大上项目,却是吕冬实地考察适合他自身的买卖。
  踏踏实实干,小买卖也能赚大钱。
  吕冬从提包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唰唰写了起来。
  写的很简单,给自个的提示。
  大学城长远目标:新城中心点开店!
  短期项目:小吃和日用品,尽快赚钱。
  这两项小计划并非一成不变,中间遇到能赚钱的买卖,也可以适当调整。
  写完这些,吕冬难免幻想,心思往远处往高处飘。
  如果能创业成功,先在青照县打下基础,再考虑泉南,然后临近的市,全省,北方邻省……
  吕冬摇头,这些都是理想化状态。
  基础都没做好,谈宏大目标都是虚的。
  目标和计划确定,考察和准备工作还要继续。
  吕冬将准备工作分为两部分,硬件和软件。
  硬件包括资金、货源、货物、盛具和运输等等。
  比如两个计划都必须要有拉货的交通工具,还要价格不能太高的。
  软件主要是社会环境,比如可能存在的竞争对手,各学校内部商店和食堂的情况等等。
  尤其一点,作为摊贩,这年代已经有天敌存在了。
  吕冬全都记在了本子上,能解决的就要尽力解决。
  有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蹬着三轮自行车,从远处过来,悠闲的像是在散步。
  “这大哥!”吕冬看了眼,觉得他可能是大学城开建前的原住民,喊道:“大热的天,干啥去?”
  听到是本地口音,老大哥停下车,踱步过来:“没啥,庄拆没了,楼建起来了,回来看看。”
  吕冬从提包里摸出准备着的大鸡烟,递给老大哥一根,问道:“大哥家是这一片的?”
  建设大学城,拆迁不可避免,还有农田等等,政府方面很优厚,不仅安排新居,各家赔的钱也不少。
  这也是吕冬认为最大可能出现的竞争对手。
  远处村庄的,大都各有各的营生,老一辈还在说做生意是投机倒把,真正抹下脸来做小买卖的并不多。
  说句不好听的,在这个观念保守的地方,很多人宁愿没钱闲着,也不乐意去做叫人说闲话的营生。
  相比之下,搬迁的那些人,真的是有钱有闲。
  老大哥点上烟:“是。”
  “很悠闲。”吕冬随口说道。
  老大哥笑了起来:“国家政策好。”
  吕冬把话题往想了解的方面引:“咱这边,没了田又有钱,都打算做啥呢?”
  老大哥吐出口烟雾:“大部分像我,存银行,吃利息,混日子。还有一些,觉得自个有钱了,胡搞八搞。”
  吕冬试探问道:“不打算再干点啥?。”
  “老弟,你傻的?”二十七八岁的男人仿佛提前退休:“吃利息过得很舒服,干嘛再下大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