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闪击南昌

  感谢书友st201122的慷慨打赏^_^
  举例来说,对于身为世界级弹药专家的胡卫东来说,钨这种特殊金属他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自然也知道怎样从钨砂中将其提炼出来,可要将其投入工业化生产,却并不是那么容易。胡卫东忙于军务、部队又准备北上抗日,他一度不得不放弃这方面的工作。但获得了那批主要来自浙大的科技人才和不少“先进”(相对于苏区原有的而言)的机器设备后,原来的难题顿时迎刃而解,其中化工专家(这个时期科学的专业分类还不似后来那么细)李寿恒更是居功至伟,在胡卫东指明了冶炼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后,他所领导的科研小组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就先后生产出钨精矿、钨精粉和致密钨锭样品,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的一整套流程,从此结束了中国空有世界第一的钨矿储量却只能生产低级原料净钨砂的尴尬历史,一举赶上并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当第一炉试生产的钨精粉出炉后,已经年近不惑的李寿恒激动地与助手相拥而泣,从此对胡卫东更是佩服至极,由于他在浙大的崇高地位与学术上的高深造诣,李寿恒的态度转变影响了很多人,令胡卫东渐渐得以不太费力地领导这些轻易不服人的科学大牛们。但就在眼下,李寿恒却坚决不听胡卫东的劝说,坚持要留在苏区,直到炼钨厂建设完成......
  胡卫东知道李寿恒的想法也并非全无道理,如果这些专家一走,缺乏技术指导的苏区能否按照规划将炼钨厂顺利完工并成功投产,实在是不太好说。可是苏区科研条件很差,胡卫东绞尽脑汁想出的几项要求较低的课题研发完成后这些专家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留在苏区岂不是浪费资源?但李寿恒等人却坚持说可以等胡卫东找到了更好的科研基地后再把他们接过去,实在不行甚至可以坐飞机,虽然有点危险,但并不比跟着胡卫东上路更大,毕竟谁知道红十五军北上后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条件更好的新根据地?
  对此胡卫东也无话可说,虽然他脑中早就有了一个十分合适的目标,现在却万万不可泄密,最后只得同意了李寿恒等人的要求,让那些有课题正在进行中、或者说在苏区可以开展工作的专家(飞行员也一样)及其必需的助手与技工留了下来,另外为了精简队伍,一些较差的工人与学员也被留在了苏区,令同行的非战斗人员数量缩减到五万以下。留下的这些人经过艰苦的奋斗,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建起了苏区第一个热电厂、第一个水电站(装机容量仅有几百千瓦的微型水电站)、第一个有色冶金厂(铜锌铅)、第一个电解精炼厂、第一个机械厂、第一个钢铁厂、第一个硫酸厂、第一个硝酸厂、第一个炸药厂以及后来成为闽赣浙粤皖边区经济支柱的炼钨厂,虽然大部分规模很小,还带有明显的试验性质,但毕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也大大改善了苏区的经济和财政状况,尤其是兵工厂更是获益良多,此后就算外面封锁依旧,至少枪弹的生产总可以勉强维持......
  但为了保护他们以及工厂的安全,胡卫东却被迫多留了一些部队下来,令闽赣浙粤皖边区留守红军的总兵力超过了五万人,另外还留下其中大部分应该都能够痊愈归队的两万多伤兵。而且为了保护工厂,苏区红军作战的灵活性大大下降,很多时候不得不与敌人硬拼,好在有兵工厂补充弹药,情况比起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中央红军还是好得多......
  1935年7月下旬,红十五军主力以及非战斗人员共计十五万人离开江西贵溪县向西挺进,在通过破译电报得知陈诚的主力正在赣南的最大城市赣州修整,而位于赣北的省会南昌却只驻扎有朱怀冰的94师后,胡卫东断然决定先打南昌、再渡赣江,一是为了渡江的安全,二是顺便提前清除朱怀冰这个历史上抗日无功却疯狂反赤、甚至像康泽那样以保甲法大肆杀害无辜群众的人渣,继续替****清理门户”......
  由于胡卫东的这个想法早已有之,因此兵出贵溪之前,龙飞豹率领的特战队数百人就已经混进南昌城潜伏起来,其中一部分特种兵再次干起了炮兵观测员的工作,使得红十五军的大量野炮可以精准地打到城内的一些重要军事目标,而城内国军却因从未受过这种间接引导炮击的训练而无法有效地还击,士气顿时骤降。而当红军利用射程相对较远的野炮摧毁了守军的炮兵阵地之后,射程较近的超口径迫击炮与“没良心炮”也大胆地抵近开炮,其堪比大口径重炮的威力一下子就击溃了守军的信心,在隆隆的炮声中,红十五军的指战员们高唱着军歌,如潮水般从城墙的缺口冲了进去,很快就肃清了赣江东岸的残敌,朱怀冰这个败类也被当场击毙,而西岸的敌人本就不多,被这么可怕的声势一吓,又得知师长已死,加之混入其中的特战队员乘机造谣蛊惑,顿时呼啦一声全跑掉了,红十五军几乎没有什么伤亡,就拿下了江西的省会南昌城......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红十五军及随行人员基本没在赣江东岸逗留,就以最快的速度渡过了赣江,但即便如此,再一次攻下大城市的红十五军还是收获颇丰。城内富绅名流出于畏惧而“主动”劳军的钱粮不说,光是直接查抄各种官营产业的所得就价值上百万大洋,虽然与杭州不能比,但谁会嫌钱多呢?尤其是胡卫东还准备将来去国外采购设备和引进人才,就算几亿大洋,也未必够用,以中国现在这样薄弱的工业基础,据胡卫东估计,如果是等价交换,建设一个足以支持国战的完整工业体系,光购进机器设备就至少需要10亿美元(注1),按一年后的汇率折算超过30亿大洋,还得人家肯卖给你,所以胡卫东才不顾自己的形象,每到一处都疯狂搂钱。此外,武器弹药的收获也不小,一个师的大部分装备加上一个省会级城市的库存,基本弥补了红十五军此战不算太大的消耗......
  注1:建国初期苏援的机器设备总价值为40亿美元(因为金本位制度仍在,基本可以等同于35年的40亿美元。)左右,但考虑到老毛子要价偏高、30年代工业化的成本又相对较低、内地的工业也没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加上东北相对不错的工业基础还在,因此只要将来能够尽快结束战争、并相对完好地接收东北工业基地,购进10亿美元的机器设备就应该足以让中国建立起一个产能相当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的基干工业体系了,如果能够买到便宜货,则花费更低,当然,因为科技水平的代差,建设速度与产量上都会有一定差距,另外聘请外籍技工专家的花费也同样不是一个小数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