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 石油化工

  而中国1941年的石油产量虽然还只有400万吨、需要从苏联大量进口,但胜利、大港和长庆这三个油田也都开始了建设,而东北的大庆与辽河油田虽然均已勘测出来,但出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赤色党中央决定暂不开发,反正只要那三个新油田能够开发出来,几个老油田再努力挖掘一下潜力,中国的石油工业一样可以实现“一五”计划制定的目标,将石油年产量提高到1500万吨以上......
  之所以如此急迫地增加石油产量,主要是中央考虑到苏德战争迟早都会爆发,而日本与美国也必然会打起来(注1),海上的航路必然会受到巨大影响,如果国内的石油产量不足以保证最基本的需要,一定会出大问题的。
  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急遽增加,除了铁路上蒸汽机车迅速被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只在新建和改造完成的电气化铁路上才有)取代之外,石化工业的飞速发展与中国汽车、拖拉机的保有量大幅增加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由于获得了中南半岛丰富的天然橡胶资源,合成橡胶的需求大减,仅有耐油的丁腈橡胶等用途特殊的特种橡胶受到了重视,但仅仅是合成纤维与塑料这两大工业部门的需要,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虽然后世更加推崇全棉、全毛、真丝等纯天然材料的织物,但以中国目前超过6亿的庞大人口数量和远比后世低下的棉花等天然纤维产量,如果光靠这些天然材料的织物,每年的产量还不够全国每人新添两件新衣,而农业(广义)又不像工业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产量,同时棉花还要与粮食抢地,这一点很是要命。
  虽然1941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350公斤,但因为“备战备荒”的需要,大量粮食被存进了仓库【其实是在为旧政府补课】,再加上此时养殖业的饲料转化率奇低(后世常见有人感叹现在的鸡都是催生出来的,没有以前的好吃,却不知道以当年那低下的饲料转化率,中国能有多少人吃得起肉?),所以这一年中国的老百姓还是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至于鱼肉荤腥,一个星期能吃一次的就算是有钱人家了,因此“以粮为纲”依然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基调。
  也正因为这样,中国现在只允许在那些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盐碱地(注2)和特别适合出口商品长绒棉生长的新疆种植棉花。所以产量自然高不到哪儿去,羊毛和丝绸的情况也同样好不了多少,后者还是重要的出口物资,能供国内使用的就更少了。因此,想要改变国内群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境,产量易于提升的合成纤维至关重要,其实历史上中国人解决穿衣难题也正是在仪征化纤等大型化纤企业投产之后。而随着以“10万吨乙烯”(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乙烯装置)为代表的一大批石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化纤工业的大发展指日可待,中国人民穿不暖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从中获益的还有塑料工业,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最重要的塑料品种先后开始了工业化生产,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中福国际在美国搞出来的尼龙,增多的不仅仅是品种,产量更是不断激增。
  在太祖“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和胡卫东“在新兴工业领域,我们与西方同时起步,甚至我们还要稍早一些,要不惜一切、力争上游,确立和保持优势。”的指示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工人干部群策群力,将石化工业建设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即使与美国相比也毫不逊色(注3),不过更加值得称道的,还是中国政府对塑料等石化产品的管理和回收利用......
  在政府重视(不重视的话就恰恰相反)的前提下,计划经济体制在防治污染这方面相对市场经济体制要方便得多,因为塑料薄膜的生产都控制在国家的手里,所以后世危害巨大的一次性塑料袋等白色污染根本就没有出现的机会(农业生产中的地膜覆盖技术成熟后,超薄的塑料薄膜才开始大量生产,但因为用量较大,农民又普遍节俭,所以回收率并不低。),而那些较厚的塑料袋则因为国营的废品收购站以相对高价回收,缺乏现金(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医疗等基本福利都是免费,基本物价也相对便宜,但工资则定得很低,这样既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也能大大减轻外国商品对国内企业的冲击【进口商品价格太高,老百姓买不起。】。)的中国百姓很少会蠢到直接丢掉而不是拿到废品收购站去换钱,那些不能自然降解的其他商品也都是如此,这样一来不但大大减少了污染,还节约了很多资源(历史上七八十年代之交,联合国还因此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各国注重环保节约的典范......)。
  注1:主要是日本欠下的数十亿美元债款无力偿还这个死结,以太祖和胡卫东对日本民族性格的了解,自然知道他们不会甘心老老实实地当裤子还债,而会像德国那样铤而走险,而美国人却只考虑到日本根本无力与自己抗衡,而低估了这个民族骨子里的疯狂,这方面没有过切肤之痛,是很难明白的......
  注2:棉花耐盐能力超强,所以最近央视报导的那个什么转化盐碱地为良田的科研项目有很大水分,因为棉花本来就能种在盐碱地上(当然也要看程度,不过新围的滩涂很快就可以种植棉花,足以说明棉花耐盐能力的强大。),什么时候能让改造后的盐碱地种麦子(水稻需要大量的水,事实上水稻田本身就有退盐的效果,只要能够种上水稻,盐碱地过不了多少年就能变为良田,因此目前中国的盐碱地大都分布在缺水的北方。),那才能说是重大突破......
  注3:由于历史上苏联与中国建国时都是全面落后于西方,又没有胡卫东这样先知先觉的穿越者指导,只能跟在西方后面拼命追赶,所以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要国家舍得投入,在起步差不多的情况下,紧跟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并不是难事,70年代末的时候中国那么穷困,也依然已经有不少领域接近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何况如今的中国基础更好,新兴工业领域起步还是最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