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章无奈之举

  “可钱明珠和公主还不足十七,年龄还小,”
  “还说小还说小,你要是一直不娶钱明珠进门,只管不让公主怀上娃。流言蜚语真能害死人你知道不知道?我姐说,钱明珠现今都不敢出门,没脸见人你知道不知道?女子进了门以后,要是过了两年还没有怀上娃,就会以为自己有病,就会心里苦闷,就会在所有人面前抬不起头着人,就会被下人嚼舌根,就会”
  王铮连忙打断了山娃的话:“好好,我知道我都知道,这些我回家就做,按你说的做行了吧?”
  山娃说的是事实,现在这个社会的女人,和前世的女子趁年轻时,只知道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有极大的不同。
  现今的女子之所以那么早熟,全是被社会逼出来的。
  十三四岁就开始考虑夫婿,而她们的夫婿也不能自己做主选择,全是父母为了家族的兴旺,和门当户对的人家联姻的结果。
  夫婿的年龄比她们大了多少岁?夫婿的体貌性格如何?是文质彬彬还是抠脚大汉?
  夫婿是懂文还是行武?是粗俗不堪还是懂礼仪知廉耻?夫婿是不是再婚另娶?
  夫婿有几个小妾几个孩子等等,她们全都无权过问。
  她们能做的,就是蒙着盖头被夫婿娶回家,然后就为夫家传宗接代,为夫家操碎了心的一生忙碌。
  小小年纪结婚以后,为夫家传宗接代-开枝散叶,就是她们的使命。
  连娘家带夫家的所有人,没人会考虑她们的身体,是不是已经发育成熟?没人会考虑现在的医术,会不会因为她们的年龄太小,身体还没有长开造成一尸两命。
  所有人,甚至包括悲哀的女人自己,都是一心想着生子,生子,再生子。基本上就是一个生育机器。
  王铮觉得,现在的女子很悲哀,可这个规矩是几千年来传下来的。
  由于频繁的战争和医术的不够发达,人们的平均年龄仅仅只有四十多岁。
  不这么做的话,就不能保证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没有足够的人口数量做基石,民族就会被欺凌被消灭。
  现在的社会形态逼迫女子早熟,逼迫女子早婚生子。王铮仅凭一己之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社会现状,他只能向现实妥协。
  山娃憋在心里很长时间的话,今日终于找个机会,和王铮说了个清楚。
  而王铮,也知道了自己再也不能率性而为,他今后必须考虑自己女人的感受,他不能让自己的女人,长时间生活在苦闷之中。
  他有义务让自己的女人一直生活在快乐幸福之中。
  因此王铮打定主意,燕京的战事结束后,回家就把钱明珠娶了。
  既然不折腾她她就不高兴,就没脸见人,那就娶了她使劲儿折腾她,看她后悔不后悔?
  钱明珠绝对不会后悔,被自己的男人稀罕了,才可能被使劲儿折腾,她只会求之不得。
  玲珑双骄也是一样,即便不举行把她们收进房做小妾的仪式,也得先吃了她俩再说。
  姐妹共夫一龙二凤左右插花,一枪双挑这种在前世只能意淫的美事儿,在现在却可以随性而为。
  那一对儿姐妹不可能不同意,她们巴不得越早越好呢!
  她们是一对儿一卵双生的姐妹,却被房相送给了王铮一个人,那么她们的命运也就早已注定。
  她们俩姐妹共夫,一起羞人地伺候王铮,已是命里注定的。
  不过,在现在的社会,这并不丢人,别说王铮的身份了,即便是一个普通人家的男子,只要养得起,娶一对儿姐妹花也属于正常。
  对于女子来说,姐妹血缘相同心意相通,如果嫁给了同一个男子,就能保证姐妹俩在家里的地位,就避免了和别的女子争风吃醋,其实是一件有利无弊的好事。
  也不能饶了翠姑,所有女人里她的年龄最大,她自小干农活,体质也好也最能承受。
  折腾起来也就不用顾忌太多,她的翘臀最是性感,就用小狗式,一边打屁股一边可这劲儿猛造就是。
  兄弟俩谈好了条件,王铮允许山娃做邓化的副手,山娃逼迫王铮回家后,得把他几位女人的事儿办了,还不能算日期用前七后八。
  夜已深沉,明日一早还要赶路,于是各自安歇不提。
  闲言少叙,数日后王铮刚到了涿州,就得到消息。
  蒙辽军数万人马轻骑突进,围歼仅有八千步卒护卫的粮队,粮队的大车绵延十多里,极难全部防护周全。
  结果,被蒙辽军一战即杀溃了粮队的护卫,一把火把二十万将士可食用十日的军粮,烧了个干净。
  仔细询问后王铮得知,由于燕京以南有数十个县城,分布在方圆近千里的广大区域,蒙辽的南院大王韩德壤,责令各县的县令和守备军士等,驱赶百姓携带财物北逃后。
  曹显责令韩庚和项梁,率六万轻骑分成了十多股,每股从三千到六千人不等,在近千里的区域内,四处围追堵截蒙辽军和百姓。
  主要目的是,截回被驱赶着北逃的数十万汉家百姓。
  次要目的是,杀灭蒙辽军原驻扎在各个县城的有生力量。
  曹显的做法很对,他不能让数十万汉家百姓被驱赶到北方,继续被蒙辽人奴役。
  可这么做,却导致郑军大营仅剩下少量轻骑,被敌军袭营时就只能死守,吃了点小亏。
  并且,由于郑军的十多股轻骑分布的范围太广,还是忽东忽西行踪飘忽不定。
  王铮在上京千里万急,急递给曹显让他派项梁守卫粮道的将令,曹显不敢怠慢,马上派出几十队哨探寻找项梁。
  可面积太大时间太短,哨探还没有找到项梁传达军令,粮队已经被劫。
  “娘的,韩庚和项梁是干什么吃的?这么重要的事情能想不到?”
  王铮闻讯气的呼呼直喘粗气。
  二十万将士十天的军粮,不是个小数目。
  可这个并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没了军粮则军心必乱战力大减。
  在这个关键时刻,军心还不能乱战力还不能减。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郑军三十万人马的大溃败。
  冷兵器时代的两军对垒,军心和战力以及战斗意志,是战争胜败的关键。
  “今晚不再歇息,夙夜直奔燕京外的大营。”
  形势万分危急,王铮不敢再做停留,他必须尽快赶到大营,接替曹显的指挥。
  “诺。”
  亲兵接令后,王铮一马当先打马狂奔,趁着夜色直奔近两百里的燕京大营。
  第二日一早,王铮神色疲惫赶到大营南二十里,冲破了蒙辽军数百哨探的围追堵截。
  在曹显亲率少量轻骑的接应下,好不容易才进了大营,他没有歇息没有洗漱,立即召开了紧急军议。
  “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先说说。”
  王铮靠在帅案后的座椅上,闭目沉思着说道。
  他太累了,在上京养尊处优的生活,他很不适应这一千多里的急行军。
  “前日蒙辽军再一次趁夜袭营,激战一个多时辰,敌军丢下八千具尸体后撤退。按照大将军的吩咐,我军这些日只凭营寨死守,没有出过营门一步,敌军无奈之下,这才截了我军的粮道。”
  曹显忐忑回答道,他是三军主帅,粮道被劫他的责任最大。
  护粮队的那八千步卒,根本不可能守护好绵延十多里的粮队,更不可能是蒙辽军数万轻骑的对手。
  他没有提前想到敌军会截断粮道,也没有提前预防,可以说是个极大的指挥失误。
  “项梁回来了没有?”王铮依旧没有睁眼就问道。
  “末将在。”项梁也是心中忐忑,他也为自己没有考虑周详,提前预防敌军截粮而深深懊悔。
  他是前军主帅,手下有四万轻骑,而中军的主帅韩庚才两万轻骑。
  并且,这次韩庚,还是在西北部的十数个县城劫杀蒙辽军,距离涿州到燕京的距离最远,这次的蒙辽军截粮事件,和韩庚没关系。
  “知道你和曹将军错在哪里了吗?”
  王铮语气平淡问道,他知道,曹显和项梁早已是深深自责,他们都是领军的主帅,王铮也不能让他们太难看。
  “末将知道,请大将军责罚,以后必会知耻而后勇,将功补过。”
  曹显和项梁齐声答道。
  “责罚就算了,打仗吗!胜败还是兵家常事,粮道被劫也自然不可避免,谁都不是完人,谁都会犯错的时候。问题是,犯了错以后怎么弥补?”
  王铮稍一停顿就继续问道。
  “现在的军心和士气如何?”
  “将士们都不知道粮道被劫之事,军心和士气还好,大家都不想待在营内,都盼望出营和蒙辽军决一死战。”
  “军粮够多少天食用?”
  “三十万将士可食六日。”
  “给涿州知州发一份公文,让涿州在五日内,调拨军粮送过来。”
  “诺。”
  军粮都是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转送,每座城池之间的距离也不远。
  因此,涿州以南,蒙辽军很难突进去,就不用担心涿州以南的粮道问题。
  主要提防涿州到燕京这一百多里,敌军轻骑悠忽来去的突袭就行了。
  “嗯!敌军的三座大营,每个营盘里有多少人马?”
  “回大将军,正北面的大营,是蒙辽军主帅韩德壤的中军大营,不会低于十五万人马。东西两面也各有八万人马左右,仅算燕京城外的蒙辽军,合计不低于三十万人。”
  “燕京城里有多少蒙辽军?”
  “大概四五万。”
  “那就是说,蒙辽军在燕京的全部兵力,是三十五万。而我军大概有二十八万,也可一战。代老将军,你觉得,这仗怎么打才好?”
  王铮坐正身体问代老将军道。
  要说代老将军也是点背,曹显的攻击太犀利,也均是智取,一战快速夺门,十日间竟然就连下三座州郡。
  代老将军率领十万步卒紧赶慢赶,也没赶上瀛洲、莫州、和涿州的战役,错过了攻克三座城池的功劳。
  可他刚赶到燕京,就遇到了这次六七十万人马的大会战。
  郑军因为轻骑不足,更因为曹显,没有指挥三十万人马作战的经验,不敢贸然出击。这几天一直按照王铮说的稳妥办法,凭营盘死守,绝不出战。
  代老将军就也在大营里,憋闷了几天毫无作为,使他一雪前耻的愿望一拖再拖。
  “老夫年事已高脑筋转的慢,也没有好办法。大将军只管下令就是,老夫甘做我军前锋,为我大军冲锋陷阵。”
  这种大仗,代老将军虽然入军伍已经数十年。但他也是第一次遇到。
  两军六十多万人马的大会战,事关重大,稍有不慎,就是三十万将士的大溃败,代老将军也不敢多说。
  再说他也却是没有好的办法,他知道,自己不管怎么想,都没王铮考虑的周详,他也就不多费神思了。
  王铮一看,代老将军是指望不上了,就转头看着坐在两边的将领问道。
  “众位将军可有好的建议?”
  “我等只等大将军下令。”
  众将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王铮大是失望,可他也没办法,就连曹显和代老将军,都不敢做主的军国大事,别人敢说话就怪了。
  无奈之下,王铮只得说道。“既然这样,那好吧!传我将令。”
  众将闻言唰的一声齐齐起身听令,甲胄互撞叮当乱响。
  “着项梁挑选三个军,三位军司马率三万轻骑,即刻出发维护粮道。以后粮道再若有失,是谁的责任立斩不饶。”
  “诺。”项梁躬身接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