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146节

  “若是运道好些,朝上有熟知吐蕃殉葬事,又愿意为我这和亲之人性命安危提一句的朝臣,那说不定会是一道令我归国的诏书。”
  但……
  文成心中一片平静:但即便有这样一封诏书,我也应当拒绝,依旧自请留在吐蕃。
  因她没法确定这封诏书背后,朝廷是真的有心要迎她归国,还是只以此诏书为恩典,依旧希望她留在吐蕃。
  应当是后者。
  文成从来很清醒。
  她并非帝女,只是宗室女,朝上所立能决定她命运的朝臣与她俱无干系,又何须要为她考虑,迎她归国,那还要费心考虑如何安置她这样一个‘公主’。
  不如她留在吐蕃,继续做一个唐与吐蕃交好的牌坊。
  因而文成望着姜沃,笑容依旧很坚强:“太史令是来如约探望我的吧,我很欢喜。”又问道:“我之前请阎画师画了一张小像送你,不知可有收到?”
  姜沃取出交给文成公主。
  她低头看了好一会儿这幅小像,见画上姜沃是身着绿色官服,又想到她如今已官至太史令,必是换了绯袍。
  文成心道:可惜此番她前来吊祭,只能素服。
  真的,很想看看,她绯袍是什么模样啊。
  可惜……
  文成细致将画收起来,面上又是一如既往的坚强之色:“太史令有心了。”
  “还请太史令替我谢过陛下恩典,有此诏书便是保全我性命。”
  “但我愿此身长留吐蕃,为两国永修其好。”
  姜沃一直在听文成说话,静静的做一个倾听者。
  直到现在,才长叹一声。
  所以,这次必须得她来。
  否则,文成始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为了她的聪明,为了她的审时度势,为了她会明辨事态。
  姜沃想起她曾经说过的幼年过往——如何尴尬的位置上保全自己,这不只是她的本事,还是她从小的生活。
  她起身,走到文成身边,从对坐变成了并肩而坐。
  姜沃就看到她手指上有一点黑色的黛粉,应当是晨起黛面时粘上的。
  她拿出身上带着的手帕,专注地替文成慢慢擦去这块黑色,然后才抬头望着她眼睛认真道:“文成,我不是来探望你的。”
  “我是来接你回家的。”
  这个‘贵壮贱弱,女子无及政’的吐蕃她是多一天也不想呆了。
  文成,该回家了。
  第85章 归朝
  高原之上,星辰近的像是能伸手摘到。
  姜沃披大氅出门,仰头望星。
  因使团有上千人的军伍随行,自然不能驻扎在吐蕃都城逻些,而是在城外二十里安营扎寨。
  已定于明日再入城,去见吐蕃新赞普。当然,明日主角不是幼童年纪的新赞普,而是吐蕃大相禄东赞。
  姜沃才信步走了一会儿,便遇到了亲巡营地后的薛仁贵。
  “太史令出来观星?”
  说到玄学薛仁贵似乎立刻就精神了。
  姜沃笑道:“薛将军好些了?”
  薛仁贵点头:“果如太史令所说,等翻过‘大头痛山’就好多了。如今又修整了两日,已然无事了。”
  到高原地界后,薛仁贵也有些高原反应,好在比较轻,就是有些头疼兼萎靡不振。因精神萎靡,译语人翻译的吐蕃山名都很类似,他根本记不住,直接管几座高山叫头痛山。
  “今日营中出现高反的兵士少多了吧。”
  “是,较之赶路时,已然少了一多半。”薛仁贵报了数值,姜沃直接在脑海中点开系统,将这些一手资料做成表格保存起来。
  进入高原后,每一日姜沃都在记大约的海拔、士兵高反的人数、轻重程度。
  凡有手指和嘴唇青紫呼吸困难,已经不只是头疼胸闷的士兵,则令其返回低海拔处——有的人天生就是适应不了高原的体质。
  “保暖、保持体力、勿染风寒……”姜沃与薛仁贵讨论着能够尽量避免高反的要点,以及士兵对高反的适应性。
  已经恢复了精神的薛仁贵点头道:“诚如太史令所说,最要紧的是——这不是之前以为的瘴气毒气,令士兵们都听之生畏,生怕一旦吸入哪怕不死也总有损伤。”
  “既然知道这是人到了高山的反应,能够有法子缓解,甚至许多人在这里待久了也能渐渐适应。那就大不相同了!”起码心理上好过多了,不至于一难受就先把自己吓得要命。
  薛仁贵想起今日吐蕃朝臣阻拦吊祭的那一幕,以及一路所见,不由深皱眉:“吐蕃如此国俗民风,我从前实不知。如今见其尚武尚勇至此,不免担忧将来吐蕃为朝廷大患。”
  薛仁贵回望星光下的巍峨雪山,头顶似乎近在咫尺的星空。
  “偏生吐蕃又占尽地利——他们自己也深知此利。”
  “吐蕃人有句俗语:汉人永远越不过乌海。”
  姜沃也想起吐蕃朝臣之言,说与薛仁贵听:“是,有此地利,吐蕃觉得大唐是很难威胁到他们的——今吐蕃独在,非汉不贪我之土地,而在于风土疫疠。汉纵有谋夫猛将,亦不能为蕃患矣。”[1]
  薛仁贵的高原反应消失后,连着那种激烈性子也回来了。当年他在高句丽之战中,敢单人勇猛冲锋,猛到二凤皇帝都特意把他找出来嘉许,自是猛将。此时听吐蕃这话,不能心服:“如今既知缘故,这疫疠瘴气可不是他们的护身符了!”
  “既然在高原之地缓行许多兵士能渐渐适应,那便可在边境高地,专练其兵,以备西域之战,遏吐蕃之野心。”
  姜沃看着眼前的薛仁贵,这位大唐名将,一生惨败便在与吐蕃的大非川之战,唐军十万全军覆灭。
  自然,一场战败,并不会只有高原反应这一种地缘因素,薛仁贵之败,还有猪队友运辎重不到的人祸。
  而这一回,大唐当再无大非川之败。不,若是准备的早,应当能再无大非川之战。
  *
  与薛将军聊了良久的高反与军备,姜沃也并没有回到自己营帐,而是去了崔朝处。
  崔朝正在整理这一路行来,所记录的吐蕃诸事。
  见她进门就起身迎上来道:“你还没睡?”
  姜沃拉了他回去坐下:“你继续写就行,我只是有些事情要想——看着你感觉脑子转的效率高一点。”
  崔朝莞尔,当真回去坐下来,依旧去整理自己所记。
  姜沃就托腮看着他,想明日见禄东赞之事。
  面对大唐要迎公主回国的诏书,这位吐蕃权臣会有什么反应呢?
  只怕不情愿。
  **
  姜沃上一回见到禄东赞,还是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上。
  此时见到他真人,便颇有种画中人跳出来的不真实感。
  比起祭堂里的吐蕃朝臣,禄东赞才显出一国之相的水准。让姜沃不由想起与禄东赞打交道最多的江夏王,曾道禄东赞此人‘性情明毅,又雅有节制’。
  是有野心也能控制野心的人。
  正如此刻,因先赞普松赞干布刚过世,禄东赞忙于扶立幼主把持局面,对于大唐使节便十分客气。
  甚至就昨日祭堂事连声称歉,道实没想到,大唐派来的会是一位女使节,连称前去接引的朝臣实在失礼,还好未耽误唐使吊祭。
  禄东赞曾代表吐蕃出使大唐,汉语说的便颇为纯熟,完全不需要译语人就能与姜沃等人交流,甚至有时还能引经据典。
  言谈间态度也甚佳,丝毫看不出几年后会有什么反心。
  而在姜沃提出要迎公主回大唐时,禄东赞则如她所料,没有一口应下来。
  当年吐蕃折腾了一番松州之战,才向大唐要来的公主,哪怕赞普病逝,也依旧想留下公主。
  他显然也早有准备,从容道:“自先王向先帝求娶大唐公主后,吐蕃深慕华风,曾派使团往大唐去学《诗》《书》。到了长安城后,才发现上国何止诗书华服令人心慕,更有礼仪。”
  “我颇知中原礼法——丈夫过世,其妻需三年行服。”
  “如今我先王才过世不足年。既如此,不如等公主在吐蕃行服三年后,再派使节将公主送回如何?”
  姜沃昨夜已想过许多禄东赞可能会有的回应。
  ‘拖’字决自然想到过。
  但禄东赞突然用起了大唐礼法来拖,倒是让姜沃耳目一新,颇有种‘拿魔法打败魔法’的感觉。
  她端正而坐,肃然道:“大相既知大唐礼法,何不知天地君亲师,君于亲前。”
  “方才大相提起先帝,倒也令我想到一件旧事。”
  “当年先帝亲征高句丽后,先赞普曾送上一只金鹅为贺。并上书道:‘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2]
  禄东赞笑容微敛,他当然记得,当时这封书还是他代先赞普拟的。
  这女官此时提起这事来,无非是提醒他——
  吐蕃王对大唐是称臣的!
  这还不算完,又听这女使节不紧不慢道:“待当今登基,又擢先赞普西海郡王,先赞普亦受此封,可见君臣和睦。”
  姜沃拿出吊祭的感伤来叹道:“可惜先赞普天不假年,吐蕃失一明主,陛下失一贤王重臣。”
  “如今新王已继位,大相佐之,不知大相肯承先赞普之言否?”
  禄东赞:……
  先王刚去,他扶立幼主,这会子怎么能说出不承继先主之言的话来!
  何况,眼前这位大唐使节的话,让他想起了他亲眼见过、亲耳听着的大唐。
  贞观十五年,他自大唐回来,那之后耳朵里就没停下大唐征服四夷的事迹,真可谓是‘弗率者皆犁其庭而后已’。
  他正在沉思,就听沉静的女声并不等他太久,直接继续道:“若大相肯依先赞普之意,还请亦按臣子礼,接天子诏书。”
  禄东赞抬头,对上一张带着无可挑剔浅笑的面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