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若非他打破僵局,秦吴只怕还在对峙当中。
  这个时代一座城手上一年半载再寻常不过了。
  杨旭道:“杜公所言甚是,王刺史当居首功,周将军果断出击,拿下建业,可居其次。”
  杜预是周旨的上司,杨旭是大秦太子,这两位说话了,周旨也就无话可说了。
  次功也不小了。
  关键周旨年纪不大,以后还有机会,而王濬头发都灰了……
  “谢殿下,谢都督。”三将向两人拱手。
  杨旭温声道:“大秦有诸位忠勇将士,诚为天下之幸。”
  “此生能为大秦奋战,亦是我等之大幸!”周旨心花怒放,能得太子赞扬,入了太子的眼,还愁以后没有机会?
  王濬亦拱手,“只恨臣未能早遇陛下、殿下,为大秦效力。”
  两边算是皆大欢喜。
  退下之后,周旨自然免不了拜见杜预。
  “定要安抚将士,不可闹出事端。”
  “属下知晓!”周旨恭恭敬敬。
  杜预微微一笑,“周将军年纪轻轻,前途无量,然树大招风,不可太露锋芒。”
  此次闹出争功事端,最主要是因为王濬锋芒太甚,有些目中无人了,周旨是想为杜预出头,所以自然能听懂杜预“树大招风,不可太露锋芒”是什么意思。
  杜预不仅是在说周旨,更是在说自己。
  杜预的风头俨然超过了卫瓘、张特、庞青等人,在大秦自成一派势力,雍凉本土的豪强隐隐约约向他靠拢,毕竟杜家原本就是关中豪强。
  不过这些年杜预一直低调,所以不太引人注目。
  “都督与陛下情同手足,何须顾虑这些?依在下之见,即便卫令君、庞侍中加起来,在陛下心目中也没有都督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陛下赏识是陛下英明,但作臣子不知进退,便是取祸之道了。”
  杜预身上已经背了一个灭蜀之功,此次灭吴,首功是王濬的,但杜预的大功也少不了。
  封无可封,本来就是一件危险之事。
  处于时局之中,也会被时局推着向前走。
  “此番回朝,某便向陛下请辞,过几年安生日子。”杜预淡淡道。
  第八百七十三章 才俊
  立国四十年的东吴正式灭亡,江东之地归入大秦。
  有秦军入驻,建业前所未有的祥和。
  昔日的血腥和阴暗全都一扫而空。
  杨旭厚待孙瑾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江东。
  江东士民也对这位大秦太子充满了期待。
  杜预退居幕后,大小事务交由东宫官吏打理。
  杨旭没有辜负江东士民的期待,扫平各地叛乱,约束士卒,不得侵害百姓,又将建业府库中的粮食拿出,赈济穷苦百姓,钱帛赏赐有功将士,最后还上书朝廷,请求江东免赋三年。
  种种举措,迅速赢得江东人心。
  大量百姓主动向官府上报户籍、人口,以求多分土地。
  均田制早已名动天下,江东百姓等的就是这一天。
  仅江东六郡清理出来的人口就高达三百一十万,还不算偏远的岭南,以及荆州地区。
  大兴的诏令也到了,太子和杜预全权主持江东军政。
  “大秦军威赫赫,江东豪强前所未有的虚弱,孤欲下令迁至关中,不知杜公以为如何?”杨旭请教道。
  江东的这场暴乱有些诡异,清理了不少顽固不化的豪族。
  虽然没有明说,杜预早已猜到背后不是宣义司便是镇抚司所为,“迁徙之事不必着急,当务之急乃是均田,江东士民翘首以待,殿下若能先安抚他们,即便迁徙之时豪强生事,亦无人响应。”
  杨旭道:“不过均田需要人手,东宫官吏人手不足。”
  “殿下可直接招募江东贤俊为幕僚,一来安抚江东士人,二来可显示大秦恩德。”
  太子本来就可以开府建牙,征召东宫官吏。
  想要继承大位,太子也需要有自己的班底和实力。
  杨峥让杨旭出征,除了让他镀镀金,也是为了让他能在军中和地方建立影响力。
  权力绝不是一句话一道诏令,说继承就能继承的。
  历代王朝,在权力转接的过程中,很少有风平浪静的。
  杜预道:“陛下既然让殿下全权负责江东事宜,便无需束手束脚。”
  “谢杜公提点。”杨旭拱手一礼。
  一道求贤令在江东各郡传开。
  正在家中赋闲的周处看到榜文,“腾”的一下从软塌上站起。
  这段时日,他终于搞清楚被自己砍死的年轻将领是谁。
  巴州刺史,永安都督罗宪的从子,还是罗宪自幼养大,本来是想在江东沾沾光、镀镀金,却被他一刀砍成两截……
  周处心中惴惴不安,整日如坐针毡。
  没想到太子的求贤令就到了。
  这时候不抱紧太子的大腿,难道要等罗家来算账?
  周处赶紧沐浴更衣……
  刚刚进入柴桑的陆抗一行收到消息,四子陆机道:“太子此举意在安抚江东,儿愿入太子麾下。”
  此子年仅十四,文武双全,最得陆抗看重。
  吴国灭了,但陆家还要延续下去,陆抗的身份有些尴尬,吴国的大将军,多次抵抗秦军,陆抗一时也拿不住大秦对他的心思,所以主动赶赴建业,拜见太子,以消除两边的隔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