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建设兵团
稳一稳不代表就把满清搁在一旁,对朱怡成来说满清是必须要灭的,西域也是要必须拿下来的。
不仅是西域,还有藏地,还有漠北等地,这些都属于中华历史上的故土,前明没有做到的,现在的大明一定要做的,而且是必须要做到。
除出上面所说的问题外,那就是占下西域领土的控制和开发。当年朱怡成故意逼迫满清向西域发展,除了先辽东后西域的政策外,还有个主要原因就是借满清之手清洗西域各族。
西域的民族组成极其复杂,自汉时到如今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西域先后存在过大大小小几百个民族和国家,等到了蒙古人统治中原时期,从西方而来的民族和文化开始不断进入这个区域,从而再一次增强了西域的民族、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多样性。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假如过早介入西域,必然会碰上很多问题。倒不如让满清在西域先清洗一遍,那么等到大明彻底解决满清问题之后,西域处理起来就方便多了。
作为君王,朱怡成在这点上算是合格的。他这样做符合内圣外王的要求,更能让以后的西域能更好的融入中华文明,而不是弄一个烂摊子把国家宝贵的财富和精力投入到这个无底洞去。
这点,在大明拿下河西走廊,占领镇远城也体现了出来。因为满清的缘故,大明在吞下这些地盘后地方上的乱子少了许多,尤其是没有那些各族贵族、王公甚至宗教的影响,使得大明在这方面少了许多麻烦。
以目前情况来看,暂时缓一缓是必要的。此外朱怡成打算向西域移民,对西域进行初步开发,以为之后的进一步西进做好准备。
这些年,随着大明在全世界的不断扩张,大明的人口已经有些支持不住这样的大范围移民了。
先是新明,后是吕宋,紧接着又是辽东和蒙古。对了,还有南陆等地,大明虽然拥有这个世界最庞大的人口基数,可现在大明的人口还远未达到后世的十几亿之数,甚至连清末时期的四亿人口也相差甚远。
这些年,大明向海外各地,包括本土周边的移民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八百万之巨,这个数字如果摆在欧洲,足以是好几个欧洲国家的人口总和。
可是,在各处急需人口移民的庞大基础上,八百万的人口远远无法满足,别说是其他地方了,就连一个新明都满足不了。
按照军机处之前的统计,如果要满足各处移民人口数额需求,大明除目前的移民数量外至少还需要三千万甚至更多的人口数量。这样的数字以现在的大明根本做不到,要知道朱怡成在中原之战后整大明的人口在三千万五百万左右,等拿下西南的云贵两省后,大明的人口总额也没超过四千二百万。
这样算来,等于要把整个大明本土人口全部搬空才能满足各处移民的需求,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无奈之下大明只能用朝鲜甚至日本的人口作为部分移民对象,从而填补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中曾今有大臣提出效仿西方各国殖民的方式,以少量人口控制当地土族人口的统治,从而调整大明海外领地政策。
这种方式倒不是没有借鉴之处,欧洲各国在世界的各处殖民地就是这么干的,相比大明而言,欧洲各国的人口基数大大不如,就算是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兰西,整个国家的人口也不过近千万人而已。
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国家的人口就更少了,多则几百万,少则近百万而已,而他们却能够在全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殖民地,拥有比本土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海外领土,靠的就是欧洲特有的殖民政策,以少量的人口基础用武力压制,从而驱使当地人维持在殖民地的掠夺和统治。
但这个建议被朱怡成直接否决了,朱怡成虽然知道西方的殖民手段有着可取之处,同样在人口基础不足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手段可以缓解许多问题,而且还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但是这种殖民方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后世在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的百年里,世界各地爆发了一系列的殖民地独立革命,从而导致了西方殖民制度的彻底崩溃。
这就是当年西方殖民手段埋下的祸根,朱怡成从一开始就没想过用殖民的方式来统治海外,他所定下的策略是海外和本土一体的政策,虽然这个政策的实施比较困难,周期也长,投入巨大见效缓慢,可从长远角度来看,朱怡成这么做是有着卓越远见的,他相信在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营后,这些领地就会同本土一样成为真正的领土,还是自古以来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些年大明一直鼓励民间多生儿育女,换句话来说,就是朝廷支持老百姓多养多生,生的越多越好。
为了推行这个政策,朝廷还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生育措施,其中包括对人口出生的政府奖励和免税等等,此外对于儿童的教育方面,朝廷也不遗余力地推行。同时针对民间如溺婴这些恶习进行严厉打击,以保证人口基础的不断增长。
这些政策这几年实施下来效果显著,虽然这个时代的人口出生率统计无法和后世的统计手段那么精确,但从黄册的数字增长来看是极为喜人的。可惜的是,一个孩子要从娃娃长大成人其中需要近二十年的时间,人口数额的真正爆发还需要几十年的积累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就是这个道理。
朱怡成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而摆在他面前的西域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为此,他决定在河西走廊到镇远城这片区域进行“屯田”,这一来可以解决退役军人的就近安置,二来也可以保持对西域的军力压制,三来减少从内陆向西域移民的压力,至于第四点就是减轻西域的后勤压力。
屯田制,这在中国古就有之,当年三国时期曹操就是靠着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从而使得魏国最终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之后的各朝也都有屯田制事实,就算在前明时期也是如此,不过朱元璋直接设置军户制以替代屯田制,但其核心是一致的。
现在,军户制度已经被朱怡成给取消了,可是屯田制还是可以拿出来一用的。当然了,朱怡成为了避免军户制的死灰复燃,决定不再用“屯田制”来进行称呼,而是采用后世的另一种称呼——建设兵团。
这几天,朱怡成在琢磨西域建设兵团的编制和细节,他准备以退役的三万士兵(军官)再加其家人组成十万人的一支建设兵团。
这支建设兵团采取后世的行政结构和管理模式,以预备役的方式存在,半农半民甚至半工,在西域驻扎下来,对当地展开一系列的“建设”。
在世人眼力,西域地广人稀,并没什么出产。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西域不仅能产牛产马适应养殖,同样可以耕作。此外,西域的光照时间长,对于一些农作物尤其合适,比如棉花等作物。
再加上西域同样有着丰富的地下矿产,这些都是西域的资源所在,如这个建设兵团能够顺利运行起来,不仅能够让大明在西域稳稳扎根,更能解决西域目前极大的后勤压力,使得包括军粮在内的一些物资自给自足。
除去这些,在其他方面西域还能反哺中原,促进西域地方开发,这对于大明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