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305节

  面对林振华的肯定,饶是徐云两世为人,此时也不由有些茫然:
  “可……可这怎么可能呢?”
  “这上面的每一项系数,都是nutrien那套foerda-t632的五倍以上。”
  “折算成精度最少都在0.0015以内,国内哪家机床厂能够做出这种精度的模组?”
  “无论是燕京精雕还是大连科德,都不可能具备这种实力吧?”
  说着说着。
  徐云便朝四下里张望了起来,想要找到对应的模具好好研究一番。
  不过很快。
  他的举动便被林振华给打断了:
  “小徐,你别找了,模具不在这儿,你妹注意到报告是传真复印件吗?”
  “那套模具这会儿还在魔都呢,过两天会直接发到你们公司的。”
  “魔都?”
  徐云闻言一愣,心中飞快的闪过了几个魔都的机床企业名称。
  上一机?
  不可能。
  上一机在国内前十够呛,必然没这能力。
  或者说茂德传动?
  不对不对,这家更不可能了,国内都排不上前五十。
  但除了这两家之外……
  魔都还能有谁呢?
  总不能魔都真开了个光门,从大莫界用神念来搞出的这套模具吧?
  而就在徐云苦思冥想之际。
  他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了一件听田良伟提过的往事:
  这位林厂长在汉华厂做基层小工的时候,曾经结识并且帮助过一位名叫胡杨的木工,二者感情很深。
  后来他在意外之下才知晓。
  此人原来是那些年变故中被保护性派到汉华厂,隐姓埋名的海军舰艇研究院推进器系统工程所总工程师。
  待对方恢复身份后,林振华又帮了他不少忙,便和海军方面结下了深厚的关系。
  这事儿的传播度很广,也是华夏工业史上很有名的一个故事。
  若是胡杨没有被曝光归队,大黑鱼小平顶的下海恐怕都成问题呢。
  而若是通过军工技术生产模具的话……
  理论上似乎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看向林振华,试探着问道:
  “林老,莫非是……海军?”
  听到徐云口中冒出来的海军二字,林振华微微一愣,似乎有些意外。
  不过很快,他便坦然的点了点头:
  “没错,我找了军工端的朋友帮忙。”
  “虽然目前哪怕是军工领域中,我们依旧很难做到量产精尖模组,但花些心思做出一些小模具倒是不难。”
  “毕竟你们的这套设备只是小型生产线的一个反应环节,难度基本上算是最低的一档情况。”
  “另外海军的同志还帮你们的设备做了一些优化,毕竟nutrien只是一家同领域都不算顶尖的企业,在数据优化上和军工还是有所差距的。”
  徐云闻言默然。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
  早在前些天挂断田良伟的电话后。
  林振华便利用自己的人脉,打探过了华盾生科的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了华盾生科的公司架构,也包括了产品效果,以及公司成立前后遭遇的各方针对。
  尤其是最后一点。
  林振华作为工业圈内赫赫有名的大佬,一些消息渠道甚至要比科大都隐秘且清晰的多。
  因此很快他便了解到了华盾生科为什么会遭遇到如此剧烈的针对:
  华盾生科生产的“一个螂灭”,某种程度上属于降维级别的打击。
  这种领域内的优势,甚至要比当初汉华得以成名的五叶电风扇还大!
  所以在得知厂内……或者说华夏民用领域都很难做到0.002精度的模组后。
  林振华几经思索,还是动用了另一个方案:
  通过自己拥有的人脉,联系上了海军方面寻求帮助。
  其实说道军工单位这四个字。
  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都是飞机、大炮、导弹这些词儿。
  但实际上。
  海军军工,同样是个不可小觑的军工方向。
  无论是螺旋桨、推进器还是其他一些不可言明的设备,精度方面的要求之高都是以微米为记的。
  当然了。
  这种精度少部分靠的是机床,大部分则是依靠此前提及过的堆量法。
  也就是100个里头能有一个合格就行了,不需要考虑成本。
  换而言之。
  这是一个投入成本极高的制作方式,更别说海军的性质也非常特殊。
  普通企业就算有那财力,也很难有面子能说动海军方面帮忙。
  哪怕是林振华这般的工业大佬,想必也花了不少的人情和代价。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沉沉的叹了口气。
  能达到林振华所给表格上数据的环化模具,实际成本最少都在三百万以上,甚至不排除更高的可能性。
  因为这不是一套生产设备,而是可以复刻量产的模具。
  这种模具不但需要高精度的生产设备协助,同时还要调动八万吨级别的水压机锻造。
  八万吨水压机是啥概念呢?
  举个例子。
  空客a380的很多零部件都是由大毛的水压机制造的,那台的规格是7.5万吨。
  国内的八万吨水压机则多用于7500mm核电用管板生产、战斗机发动机框的锻造等等。
  一次成型,不需二锻。
  这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国内有且仅有一台。
  打造环化模具这种没有预模的精细设备,启动一次的价格都在一百万以上。(八万吨水压机的价格是一吨十块钱)
  这种情况下打造出来的模具,是可以直接用来进行复刻量产的。
  也就是你拿着铁水顺着纹路浇灌,冷却后就能直接得到需要的环化生产线,成本自然不低。
  当然了。
  以上这句话只是个例子,方便理解而已。
  这种磨具实操起来肯定不是浇水冷却那么简单,还要加上其他一些复杂的工艺。
  但无论如何。
  这类模具的使用寿命也会在数百次以上。
  也就是说……
  用最最最悲观的保守心理估计。
  在‘一个螂灭’的生产线扩增到一百条之前,徐云等人都不需要再担心生产线的问题了。
  可这份人情又该怎么还呢?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价钱问题了,涉及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复杂环节。
  更别说林振华很明显连钱都不打算和自己收……
  前有侯星远,后有林振华。
  自己何德何能啊……
  看着面色复杂的徐云,林振华似乎看出了他的纠结。
  于是主动走上前,拍了拍徐云的肩膀,笑道:
  “小徐,我大致能猜到你在想什么,但其实吧,你真不用想太多。”
  “我用了人情不假,但这一切的前提,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产品能打嘛。”
  “如果只是需要用到高精度设备模组的普通产品,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找海军开口的——况且若真是如此,我即使找到了海军那边,他们也不会同意帮忙的。”
  “海军的军工内部同样也有稽查处,他们同意帮你做模组,说明你的产品也同样入了他们的眼。”
  说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