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209节
一定是哪个地方出了某些问题。
想到这里。
陆光达便再次看向了徐云,将算纸转向他,对他问道:
“小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徐云见状也没卖关子,而是微微叹了口气,解释道:
“陆主任,不瞒你说,这是当年剑桥大学一位叫做一方通行的学长在实验中发现的异常。”
“他是一个矢量计算的狂热者,于是少见的想用波矢来描述中子,但在计算之后,却发生了这么个诡异的情况。”
“于是他在数学上进行了反复比对,最终发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
“这是中子的磁矩在作怪,它的反常磁矩导致了它在模型上的误差。”
陆光达愣了两秒钟,但很快音调便拔高了一大截:
“磁矩?”
徐云沉沉的点了点头。
某种意义上来说。
粒子磁矩在计算上引发的误差,坑了物理学界整整一代人。
磁矩。
提起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下意识都会想到磁铁的磁矩。
但实际上。
除了宏观磁矩外,在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中,还存在有另一种微观磁矩的概念。
它是粒子的一种内禀属性,和自旋有关系。
当初曾经解释过自旋的意义,也就是核子处于复杂的共同运动状态下对于其中心轴的自转。
旋转的微粒在其周围引发了沿其自转轴方向排列的动量矩——例如陀螺在旋转时使之保持直立状态的就是它的动量矩,旋转的电荷同样会围绕自身产生被称为磁矩的磁场。
而在所有粒子中。
中子这种不带电粒子同样具有磁矩,这是三十年代那会儿斯特恩(不是nba那个)发现的异常现象。
在眼下这个时期。
物理界计算出来的中子磁矩大概是-3.82个单位核磁子,但物理学界对于它的认知也就仅此而已了。
磁矩这玩意儿怎么出现、对于中子有什么意义,目前依旧无人知晓。
而按照徐云的说法……
正是因为这个磁矩的存在,导致数学上的计算出了问题?
随后徐云顿了顿,继续解释道:
“陆主任,当初斯特恩计算中子磁矩的模型您应该记得吧?”
陆光达点点头,提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个表达式:
μns=gns·e/2mp·hbar/2=gns/2·e·hbar/2mp。
徐云伸手点了点其中的mp,说道:
“您看这里,这里的mp是自由中子的同位旋质量,也就是同位旋二重态的两个正交基矢,它们两个一起构成了一个同位旋为1/2的子空间。”(注:防止被杠预判性的解释一下,这里其实是计算上便于理解的弱同位旋)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说,对称性会导致能级的简并——以氢原子为例,在不考虑微扰论时,当n和l相同时,无论m值和sz值为多少,能量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典型的对称性导致的能级简并,这些简并的能级张成了一个不变子空间”
“所以中子在靶材内部……也就是未激发态的情况下,外层负电荷的自旋磁矩半径需要扣除一个电势垒。”
“也就是中子的特定初态λi其实应该多做一个洛伦兹变换,同时中子没有激发起原子核的运动,所以对应于弹性散射,中子能量是守恒的……”
听着徐云如同魅魔……错了,恶魔般的低语。
陆光达忍不住再次提起笔,飞快的在纸上计算了起来。
果不其然。
在按照徐云所说的扣除了一个电势垒后,这次他计算出来的数值已经接近了2.20a^-1。
之所以是接近而非等同,主要是因为他为了方便计算选了个记忆中实验的均值参数,数据上没法太精细——毕竟这次计算本来就有些突然。
紧接着。
陆光达又意识到了什么,将这个思路同样代入了赵忠尧的模型中。
十分钟后。
陆光达有些怅然的写下了一个数字:
69.7mev。
此时此刻。
现场的这些大佬中,即便是李觉也能轻松的看懂这个数字的含义:
它代表着中子在实验室中可以被撞出并且留下足够信息的能级。
它比原先的数字缩小了快二十倍,同时恰好在剑桥大学那台串列式静电加速器的覆盖区间之内。
见此情形。
钱秉穹便又忍不住张开口,想要询问陆光达的意见:
“陆……”
然而话还没说一个字,便被陆光达给再次打断了:
“等等!小韩,按照你的这个思路,那岂不是说……”
“由于外层负电荷也在自旋并与轻质子共享其自旋引擎,正负电荷的自旋都会产生磁矩,但由于外层负电荷的等效半径比内层正电荷的大,所以中子的总磁矩才会表现为负电荷磁矩?”
“也就是……现有的微粒之内,还有其他更小的粒子模型存在?”
说到这里的时候。
陆光达脸上的表情已经带上了一丝骇然。
看着有些后知后觉的陆光达。
徐云的嘴角终于忍不住扬起了一丝弧度: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如此。”
没错!
除了中子弹之外。
徐云还有一个无论如何都要拿到那架串列式静电加速器的理由。
那就是……
他要让华夏的理论物理界也开个挂,从此之后兔子可以在应用和理论端……
两只脚一起走路!
……
第601章 必须填补的遗憾
众所周知。
从大方向角度上来说,物理学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方向:
应用物理和基础物理。
所谓应用物理,指的就是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
直白点说就是比较广义的技术应用学科,再直白点说就是搞技术搞发明的,电脑灯泡也算是其中的概念
在徐云穿越的2023年。
提起国内的应用物理,哪怕是那些恨国党都很难找出明确的黑点,至多就是无脑硬黑罢了。
这个方向上华夏处于标准的第一甚至顶尖梯队,成果和大佬都有很多。
例如成果有放射物理学、量子加密通信、光电子技术、铁基超导、mott绝缘体……
大佬则有中科大的潘帅、北大物理院的王垡、水木高研院的姚宏、金陵大学的祝世宁等等……
但如果把视角换到基础物理这块,那国内就是另一个情况了。
基础物理指的便是深入了解物质的组成、联系和运行规律,以建立和提高物理学的理论,促进其发展的学科,也就是大家所说的……
理论物理。
截止到目前。
华人理论物理最高的水平依旧是李杨二位,但他们取得成就的时候都还不是华夏国籍,更不能算是国内培育出来的成果。
目前真正以华人国籍取得足以影响理论物理领域成果的,只有王贻芳院士和张首晟先生。
如今王贻芳院士尚且健在,但张首晟已经很遗憾的于2018年在海对面“意外离世”了。
如果不是徐云在现实中发现了孤点粒子,华夏理论物理界在普众化的认知领域中真的是拿不出多少成果。
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嘛……
其中有各种科研乱象的因素,但更多还是要归结于华夏没有赶上理论物理的早班车:
国际上的种种学术封锁,导致国内在现代……注意是现代而非近代,在现代理论物理长出萌芽的六七十年代,错过了培育理论物理的土壤。
当国际上在研究中微子的时候,国内连π介子的同位旋三重态和李群的二阶casmir算符与所有生成元都对易这种知识都还模糊不清。
当一群老外大牛在讨论希格斯机制的时候,国内连希格斯场对称破缺后费米子就会出现质量项这么简单的事儿都不知道。
但眼下随着徐云的出现,有些事情就不太一样了。
早先提及过。